本报记者 刘 兵 - paper.dz · 期末的诵读或品读汇报。...

1
20171 7 :(0531)86424205 Email:[email protected] 稿 5 的第53 20 道德150 始时英语怀 道德”。 ”。 想象 PPT 样学150 穿西做着颖有—— 穿西穿。”穿 穿西穿穿也因好好从此。”穿”“”。 使PPT95 PPT。”150 穿西做着懂多 英语英语 并不150 睛聚身上 ”。 · · ……” 1939 12 9 · 》。77 色社公共150 每名刚刚。“· 真正并不很好。” 而对到的立了。“。”》《》《》《广。” 15%真正。”并不方法要引。” 色社诉他很好。” 各个线层层国共的党95 还会尴尬 …… 一一 讲解 。”现象。”到的持初 是什”。往往方法方法成长方法方法方法 畴出 方法师是 。”层层 方法广。“方法让人他说5 段都 。”。“使也要。” 。“。”颖与、‘、‘。”慢慢得到95 。“。”方法使并不业也很好颖有地的 怀—— 到底 在怎 ”。 源在。”道的。“。” 。“从大。” 的地。“”“”“”……的调。”“。“。” 6 。” 本报80 · 线广

Transcript of 本报记者 刘 兵 - paper.dz · 期末的诵读或品读汇报。...

Page 1: 本报记者 刘 兵 - paper.dz · 期末的诵读或品读汇报。 为什么叫做“任务”?因为这直接关系到 学生的期末成绩,分值占到总成绩的15%。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责任编辑 廉卫东

总编室传真:(0531)86424205 Email:[email protected] 特稿 5

每个学期的第一课,53岁的田鹏颖都会提前20分钟到教室,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观察来听课的学生。

作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他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每学期有150多人上课。刚开始时,他总会发现一些学生“带零食、带手机、带英语单词、带专业书、带怀疑”来上课。显然,这些被戏称为“五带”的学生,对这门课程并没有很高期望。

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中学的《思想政治》,再到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政课被很多学生看作一门“闲课”。不少学生对它的印象,除了应对考试的“死记硬背”,就是与自己无关的“隔岸观火”。

田鹏颖说,思政课不应该是这些学生想象的那样。如何吸引学生的眼光、激发其学习兴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这是高校思政教育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戴两不带”教员

打动“五带”学生

田鹏颖坚持不用PPT,因为担心那样学生看不清老师,缺少眼神互动。150多人的大课堂上,这个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教授,总是写着板书,做着演讲

田鹏颖有个习惯——— 上课一般穿西装、戴领带。这与他的身份有关,他不光是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也是该学院的院长。这个行政身份通常要求他扮演一个正式而严肃的角色。

“一开始,是因为有时候来不及换衣服,就穿着这身去上课。”田鹏颖原本以为这样的穿着,会拉大与学生的距离,可结果正好相反。

学生见到一个穿西装、戴领带的教员,是出乎意料的。因为很少有其他老师这样来上课。而且只要穿上这身衣服,在讲台上教师的精气神也就出来了。这种氛围相互影响,带动整个课堂的氛围。

有学生私下告诉田鹏颖,老师穿正装出现在学生原本不是很重视的大课上,是对学生心灵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对课堂的尊重,学生也因此没有理由不好好听课。

从此之后,他在课堂上的这一身打扮就没换过。

“让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得让学生相信马克思这个人。马克思主义不需要包装,但讲马克思主义的这个人应该适当包装,扮演好这个角色。”田鹏颖说。

除了穿正装这一学生眼中的“怪”事,田鹏颖还有不带课件、不带教案的习惯。

第一次上课,他从最后一排往前走,当走到讲台前时,所有同学的目光都等着他打开电脑操作台,然而他却走到窗户边把窗帘拉到两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学生在下面私语:“这课怎么上”“这老师好奇怪”。

确实,对于从初中甚至小学就习惯了使用PPT上课的“95后”,没有PPT真是不习惯了。

“有些老师用课件上课,并没有错,但这样一般就得把窗帘拉上,自己站在黑咕隆咚的角落里操作电脑。学生的眼光不会在屏幕上长时间留存。为什么?学生看不到你,没有眼神互动,课堂成了单项传输。思政课不能像其他课一样,越这样越没有学生听。”田鹏颖解释说。

150多人的大课堂上,一个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老教授,写着板书,做着演讲,就这样站着上完了第一节课。

课后,他跑到学生之间,不问上课听懂多少,而是问学生英语书、专业书看了多少。

学生冲他微笑,回答:“这样的课学英语浪费了,听您的课不觉得累,长知识!”这样的回答让他惊喜,但也并不意外。

田鹏颖说,当150多双眼睛聚集在自己身上时,课堂不再只是课堂,更像是一个剧场,自己在扮演着指挥的角色。

当前高校里好像有一种声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兴趣,或者兴趣不浓”。

田鹏颖认为,不是学生对理论没兴趣,也不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没感情,而是很多思政课教师死扣教材,没有把原汁原味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交代给学生,没有最大限度地缩短马克思和当代青年学生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

离,始终隔靴搔痒。

让学生在经典篇章中

感受理论的魅力

时值期末,“与信仰对话”的经典品读会一点都没耽误,有音乐和图片做背景,氛围营造得恰到好处,不少学生感觉像看了一场电影

“同志们,今天开‘一二·九’四周年纪念大会,满堂青年,朝气蓬勃。这是一个多么生动活泼的集会!纪念‘一二·九’的大会,在延安已经开过不止一次了,过去几次我都没有能参加,今天我是非常兴奋地来参加的……”

这是毛泽东1939年12月9日发表的《在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上的讲话》。77年后,记者在东北大学南湖校区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听到两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向全班150多名同学现场诵读。

有音乐和图片做背景,氛围营造得恰到好处,不少学生感觉像看了一场电影。时值期末,“与信仰对话”的经典品读会一点都没耽误。每名学生都要上台,或演讲,或表演,或分享,形式不一。

刚刚参与完诵读的大学生宋昱与杨凯溪,还停留在台上的紧张状态。“之前只是对‘一二·九’事件有所了解,当自己真正去准备这段讲话的时候,需要查阅很多背景资料,还要揣测那个时候毛主席的心理状态。可能最后呈现的结果并不是很好,但这个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积极阅读。除了学到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了为什么共产党这么伟大。”

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告诉田鹏颖,现在学生用的马克思主义教材,无论是思想理论还是逻辑体系都非常严密。但他也发现,很多上课积极的学生,对教材兴趣不是很大,而对教材里涉及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语录、重要篇章有兴趣。

基于此,田鹏颖倡导并创立了“从经典品读到焦点评说”教学模式。“具体来讲,这个模式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选择最精彩片断,带领学生阅读—诵读—品读,让学生在学习经典中感受理论的魅力。”田鹏颖介绍。

负责思政课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莉还介绍:“我们全院的思政课老师会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毛泽东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经典著作当中选取脍炙人口、广为引用,但学生熟知未必真知的经典段落,编辑成册发给学生,再由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品读。”

每学期第一节课,东北大学的思政课老师都会在课堂上把这一“任务”布置给每一位学生,大家分组选择,然后利用一学期时间准备期末的诵读或品读汇报。

为什么叫做“任务”?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期末成绩,分值占到总成绩的15%。

“这也是没有办法,不纳入考核,真正有积极性参与的学生还是占少数。对学生而言也不公平。”田鹏颖并不回避这种模式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方法和内容上还是要引导。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我们达到了目标。很多同学围绕要完成的任务精心阅读,甚至有不少学生能把选段背诵下来。”田鹏颖的同事,也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师任鹏告诉记者,学生从最开始的不会读、读不懂,到现在可以解释宣讲,这出乎老师意料,也让学生自己深有所获。

有学生在微信给任鹏留言,告诉他“一学期的毛概课学下来,特别是完成经典诵读和品读任务,对思政课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品读很好地补充了自己思想政治方面的缺失。”

为了把更多的经典传递出去,思政课的老师还与学校团委和青年理论社团合作,每学年选取课堂表现最佳的团队到学校各个校区开展经典诵读演出,成为校园活动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授课要从“真问题”出发

只有了解和把握学生理论学习的难题、思想的“扣子”,总结提炼出其中的重要问题,层层深入地解析,才能更好把握上课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可是为什么在95年的漫长历史当中,又曾经犯过错误,有时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错误?”

“中国的优秀传统博大精深,总书记讲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和基础,那么能不能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就是核心价值观?”

田鹏颖和不少同事经常会碰到学生提出的这样或那样的犀利问题,有时候还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有一次,田鹏颖上完第一节课后,一位工科学生跑过来请教问题,问到普世价值错在哪、中国搞现代化为什么不直接用美国的模式……

一连四五个问题,课间时间没法完全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上课铃响后,面对这些与本节课无关又没有充分准备的问题,田鹏颖把它们一一写在黑板上,并一口气从上到下讲解完。

“学生提的问题,我不能回避。讲完之后,学生起立给我鼓掌。一些学工科的学生给一个讲马克思主义的老师鼓掌,这个掌声很值钱。”田鹏颖后来发现,这节课后,这个班的

学生出勤率格外高。“其实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兴奋

的,因为学生动脑子了,对思政课充满期待。但反思这一现象,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围绕学生需求而教的。”田鹏颖把自己教学生涯中认识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认为“满堂灌”还是普遍存在。

把思政课上好,要靠思政课老师保持初心。思政课老师的初心是什么?田鹏颖认为,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就是“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进的路”。思政课老师只有把这个目标放在教学核心位置,才会更好地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

通常情况下,老师往往是自己喜欢什么、熟悉什么、知道什么,就给学生讲什么,老师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教,形成了一种“因为教所以学”而不是“因为学而设计教”的现状。

如何改变?田鹏颖认为,要在坚持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学生成长发展的期待和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改长期以来的演绎推理方法为归纳推理方法,改从原理、范畴出发为从“真问题”出发。

田鹏颖认为,思政课教师不应当是唯一的教育教学主体,师生要互为主客体。具体来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方法创新上,教师是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互为主体;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学生是主体。

“一句话,就是问题导向。”田鹏颖说,只有了解和把握学生理论学习的难题、思想的“扣子”,总结提炼出其中的重要问题,层层深入地解析,才能更好地把握上课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而在具体的上课方式上,“漫谈”式更为学生喜欢。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对老师挑战性比较大,但通过与学生互动,更能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思政课是一门既专业又综合的课程,没有长期积累、广泛知识量,老师上课就会过度依赖课本,学生听课也会变得枯燥。“漫谈”的教学方法如何备课?除了要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之外,教师的自身知识储备也非常重要。

当记者询问田鹏颖如何备课时,他的回答让人惊讶。他说,近十年来几乎没有特意备课的习惯,他的备课都在日常。

“基本从读硕士开始,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作,很多片段都能背诵。”田鹏颖说,现在上课不用教材、课件,这与他个人长期的积累有很大关系。他也比较喜欢看鲁迅的文章,认为这些对研究中国的文化、国情,把握当下很多社会问题都有帮助。

此外,读党报、看新闻联播也让他保持与

时俱进的思维。“一天不看新闻联播,第二天上课就怕被学生问住;即使出差,也要用手机翻一翻当天的重大新闻。”

让学生亲身感受

这个理论的伟大

暑期时间搞完调查,开学回到课堂再听老师讲理论,效果与单纯听课完全不一样。“让学生信马克思,不能是我们把结论给学生,而要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个理论的伟大”

“自己做得再好,内容再丰富,课堂上也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认真听课。”谈起这个问题,田鹏颖与大部分思政教师一样无奈。

“很多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个别学生不听课也属于正常,但如何再努力一步‘拉’他进课堂、‘推’他上讲台、‘送’他去实践,我们也在探索。”田鹏颖认为,思政课上课难的问题,会随着时代变化慢慢得到解决。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也在随着变化。“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服务于内容。”这句话田鹏颖反复强调所谓教无常法,一种方法在这个专业好使,但并不代表放在其他专业也管用。

“你马克思主义讲得很好,但你自己信马克思主义吗?”田鹏颖有一次到校外给某地的干部培训,课间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这样的问题让田鹏颖反思:一个国家公务人员对此都有怀疑,那在日常的校内教学中,学生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到底有什么作用、值不值得信仰存有疑问,进而质疑“马克思主义那么管用,现在怎么还有这么多的问题?”。

“这个误解根源在于我们有时候把马克思主义捧得太高,有人碰到现实中的某些问题,就容易归罪于马克思主义。”田鹏颖在认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也瞄准了在高校开展了十几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其他主题的社会实践能做,而且做得很成熟,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社会实践也能做。”

之前,也有一些马克思主义主题的社会实践,但比较零散,都是学生自己选择,缺乏专业性,更多的是一种完成任务式的实践。“现在高校社会实践很流行,学生每年都要交社会实践报告,从大一交到大四。”田鹏颖说,实践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最需要搞清楚的。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比较重要的。

从主题选择到老师指导,这是一个系统。依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思政系列课程,田鹏颖带领团队老师,结合上课期间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最新时政热点,每年更新“理论之光”调研题库,供下一届学生选择。

东北是一个红色文化集聚的地区。“东北抗联”“劳动模范”“老工业基地”……这都成为思政课堂上,学生们提出的调研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讲到,“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劳动”与“中国梦”有什么关系?课堂上可以讲很多,但学生难有切身感受。东北大学大二学生袁艺提出,想做一次“劳动模范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考察。

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这些学生联系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到公司与劳动模范代表对话,并通过录制视频、微直播的方式,让学生学到了与课堂上不一样的知识。

田鹏颖说,学生有意识地去实践,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国家的发展和成就,去发现存在的问题,这些都大有益处。

暑期时间搞完调查,开学回到课堂再听老师讲理论,效果与单纯给学生讲课完全不一样。“让学生信马克思,不能是我们把结论给学生,而要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个理论的伟大。”

在资金和师资都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实践质量,田鹏颖团队和学校团委每年6月份都会联合组织社会实践立项答辩。有的学生要去外地做调研,火车票提前两个月就买了。田鹏颖问万一立项不成功没法报销怎么办,学生回答“给不给钱都要去,只要老师你给指导就行。”

“学生还没开始上这门课,就已经主动去实践去了解,这样的话思政课还能上不好吗?”田鹏颖通过学生的这些表现,对上好思政课更加充满了自信。

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浓,是因为思政课没有最大限度缩短马克思和当代学生的时空距离

从“?”到“!”的人生引航□ 本报记者 刘 兵

学生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新长征青春诗会上向全校师生表演。

东北大学的两位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在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选段。大二学生袁艺带领的社会实践团队,与劳动

模范开展“劳模在线面对面”寄语活动。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