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1)88600592 剪纸艺...

1
05 文化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1)88600592 见证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编辑 王洪伟 陈文国, 1963年生,长春人。1988 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 系, 1995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水墨人物研修班。现任吉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陈文国近年来的水墨画创作从题 材上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表现古贤 高士的水墨小品,一部分是表现工人、 农民等现代劳动者形象的主题创作。 有评论家称赞陈文国的高士小品“画的 是静山逍遥,世间变幻,画的是他的艺 术思考与内心向往,更是面对纷繁不急 不躁、自然自在的人生智慧”。评论他 的现实题材主题创作既是东北大地上 与他共生的劳动兄弟,也是白山松水中 人的艰辛与欢喜、人的性格与精神。近 年来,陈文国的作品不断受邀参加国内 外美术展览,多次获奖并被收藏。 记者: 近年来,您的高士小品和主 题人物画创作颇受关注。能否谈一谈 您的创作初衷? 陈文国: 总体来说,我的主题人物 画致力于对当代写意人物画造型与笔 墨的探索,想表达一种对当代文化的关 注。我的高士小品主要想表达的是一 种文人心境。中国画是需要深厚文化 底蕴的艺术,我始终抱着学习与研究的 心态在作画,习作是用来研究笔墨、造 型、语言之间的关系,主题创作与小品 创作是我近年来探索出的一些成果。 记者: 在您的现实主义创作中,贯 穿着一股东北人特有的粗犷美和沧桑 感。比如“冬捕”系列作品,表现了查干 湖的冬捕场景,大衣棉帽“全副武装”的 捕鱼人、捕鱼时随身携带的那瓶烈酒、 翻腾着跃入网中的大鱼,构成了天寒地 冻的环境中生机勃勃的劳动场面,让人 印象深刻。“矿工”系列是煤矿工人的肖 像,工人脸上凌厉的线条、身上质朴的 着装,传递着坚强无畏的生命气质,让 人感慨万分。您对您的现实主义题材 创作有哪些感受? 陈文国: 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点始 终放在基层最普通的劳动者身上。我 从小生长在城市,接触最多的是都市文 化,可不知为什么我每每看到工人、农 民,都能被他们朴素的形象和真挚的情 感所感动。我经常到农村、林场、矿区 采风写生。每一次深入生活都有很多 体验,看到这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人群都会特别激动,他们的真诚与质朴 展现的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在他们身 上能找到许多创作灵感。所以从艺 30 余年,我的主题性创作大多属于劳动者 题材。尽管类型不同、地域不同,但是 他们的社会属性和精神承载是一样的, 是这个繁华社会背后默默无闻的坚强 支撑。 记者: 在很多媒体上看到更多的是 你的高士小品。小品画追求“雅”“逸”, 最怕落于俗套和匠气。您能谈谈您在 这方面创作的感受吗陈文国: 我的作品中高士小品居 多。画小品的兴趣源于在中央美术学 院的学习,有一次拜访卢沉先生,讨论 关于创作的话题,卢沉先生说,写意人 物画创作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利用零 碎的时间多画小品,锻炼自己的笔墨和 画面构成能力。此后,我开始对小品创 作有所研究。有人说我的高士小品不 像小品,更像创作,因为看不到很多程 式的表现。其实这也正是我画小品所 避讳的,我认为小品不仅仅是传达一种 视觉美的感受,更应当蕴藏文化的内涵 和境界精神。在这一点上我深受恩师 田黎明的影响,田黎明在给我们上课时 很少谈及具体的笔墨表现方法,更多讲 的是中国的哲学观念与文化理想,从观 照自然与精神通达,到生命体验与艺术 语境的关系,绘画应该尝试表达宇宙与 生命的关系,这种从文化角度的艺术思 考一直启迪和影响着我。 记者: 高士小品蕴藏着哪些您的个 人理想? 陈文国: 我画高士小品,其实就是 我内心对生命境界的一种向往与追 求。我钟情于古代那些贤达高士、隐 逸文人在山水自然间的生命情态,与 其说这是生命情感,不如说是生命的 归隐,这种归隐不是逃避,是对自我的 精神清洁。我认为,文人雅士在放浪 逍遥中去体验自然,同时也是拓展其 本真的生命价值。我的高士小品是高 士与山水的结合,这是天人合一的艺 术表达,也是中国文人的林泉之心和 桃源之境。 今人笔墨 古意逍遥 —对话画家陈文国 本报记者 王瑞 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 的群众基础。在东北大地上,剪纸艺术 源远流长,流派众多,不同流派之间既 有联系又有区别,和而不同,各有千 秋。在吉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 导师李秀云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一 种根植于东北文化,与其他流派的民俗 剪纸有所区别的另一种剪纸艺术松辽剪纸,正在吉林师范大学20余位 师生的传承与推动下异军突起。 与众不同:学术与艺术的融合 松辽剪纸与其他流派剪纸的不同 之处,在于特别重视学术价值的体 现。松辽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与学术 研究相结合的新思路,以剪纸艺术表 现东北文化史 ,以考古学、文化学、民 俗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为依据,依托相 关史料进行剪纸创作。在作品的文化 内涵上,松辽剪纸是东北民间民俗文 化和地域文化研究的实践性表象,是 东北民间民俗的文化符号,在展现视 觉艺术之美的同时,体现东北历史文 化的厚重内涵,也体现着创作主体对 于东北文化的体悟和理解。 在创作理念上,松辽剪纸以弘扬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努力以剪 纸的艺术语言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 象化、形象化。松辽剪纸将满族口传 史诗当中的神话故事转化为视觉造 型 ,原本只能靠“脑补”的神话情节变 成了生动的画面。 从构思立意到取材造型,松辽剪 纸致力于展现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审 美情趣,继承民族传统造型语言,表现 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创作工艺上以 阳刻为主 ,阴刻为辅 ,阴阳相融 ,针对 不同主题进行灵活的设计构型,由此 产生“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剪纸结 构,作品呈现出粗犷中见细腻、空灵中 见厚重、质朴中见精致、虚幻中见真实 的整体风格。 前世今生:近代与未来的衔接 松辽剪纸起源于李秀云的家族传 承。 李秀云的曾外祖母王柳氏,精于 刺绣,自成一家,是为松辽剪纸艺术之 滥觞。 外婆张时氏继承了刺绣技艺,由 刺绣而旁通剪纸。刺绣与剪纸都是过 去女子展示自我、沟通情感的方式,十 分流行,在其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李秀云的外婆家里总会聚集 一些来串门的姑娘媳妇,拿着工具向 她请教刺绣、剪纸的技艺。 李秀云的母亲张桂兰,自幼耳濡 目染,喜爱剪纸,练就了剪纸的好手 艺,每天忙完家务,顺手就抄起剪刀剪 上一会儿。家中处处可见剪纸作品, 特别是过春节时,在封了窗户纸的窗 户上要贴上“窗花”,糊了报纸的顶棚 上贴上“棚顶花”,院子大门门楣上要 贴“过门笺花”。尤其是窗子 ,每个窗 格里的窗花各不相同,图案有花鸟鱼 虫、飞禽走兽等。张桂兰的剪纸追求 图样的精雅,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为松辽剪纸传承体系的成熟奠定了基 础。 李秀云的剪纸继承了母亲的雅致 风格,创作手法和艺术语言更加丰富, 所用材料也得到扩展 ,剪刀、刻刀、蜡 板、宣纸、绒布等材料的运用更加综 合、灵活、自然。李秀云主张剪纸艺术 与文学结合、与版画结合、与东北民俗 结合的思路,成为剪纸艺术众多流派 中的独特一支。 松辽剪纸目前已形成稳定的传承 人队伍,在理论研究、教学传播与工艺 实践上均已形成梯队。剪纸艺术传承 人同时又是高校教授、学者。李秀云 是松辽剪纸第4代传承人,同时也是 吉林师范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带头人。 第5代、第6代传承人中有多位文艺 学、民间文化等领域的学者 ,其中 ,孔 祥羽、姜亭亭、刘雪玉、楚学娟、李美莹 已被评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人。松辽剪纸传承团队在2017年获 得了省“五一劳动奖”和“巾帼标兵岗” 荣誉称号。 近年来,松辽剪纸传承团队通过 为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开设 《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国学专题》 《中国剪纸与折纸》等剪纸艺术的实践 性课程,让松辽剪纸走入大学课堂,并 增强其国际影响力。松辽剪纸的创新 创业项目在高校组织的“互联网+创新 创业大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 屡获佳绩,十分可观。 前途可期:规模增长与内涵挖掘 走进吉林师范大学松辽剪纸传承 团队的工作室,四面墙壁上挂满了萨 满女神面具的剪纸设计图样,地上铺 满了剪纸作品的大幅长卷,神奇而壮 观。 截至目前,松辽剪纸传承团队已 经完成了满族萨满女神系列、满族族 源神话系列、满族民间传说系列、满族 传统服饰系列、满族传统体育系列、满 族传统游戏系列和东北传统民俗系列 等剪纸作品。这些作品以系列为单 位,每一系列的作品好像一本大部头 的图书,内容丰富而深入浅出,图像复 杂而条理清晰,刀刀有出处,剪剪讲传 承。在追源溯流学习传统,每个图案 都讲究学术依据的同时,又不乏天马 行空的想象、天真无邪的童趣以及令 人敬畏的神秘感。 满族萨满女神系列、满族族源神 话系列、满族民间传说系列,主要以满 族说部文本为依据进行设计创作。满 族说部是满族传统民间特有的一种文 学体裁,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 息。松辽剪纸传承团队在对满族说部 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剪纸造型 来表现满族说部的丰富内容,使其中 奇异的想象与抽象的观念具象化。剪 纸创作者在严格遵循满族说部文本内 容的前提下发挥艺术想象,让满族说 部当中蕴涵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观念等文化 内涵通过视觉造型传达出来。这些作 品或表现满族创世神话中天母与恶魔 相抗的情景,或表现满族族源神话中 满族先祖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或表 现满族民间传说中歌颂劳动人民美好 品质的动人情节,弘扬满族说部中的 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发挥其古为今用 的价值。 满族传统服饰系列作品以满族传 统服饰为表现对象,以丰富的造型元 素与鲜明的色彩表现满族服饰“镶” “滚”“绣”“彩”的装饰手法,灵活运用 蝴蝶、菊花、海水、山崖等满族传统吉 祥图案,在造型与配色上充分尊重传 统服饰工艺,沟通了服装设计与民间 剪纸两个领域,颇具新意。 满族传统体育系列、满族传统游 戏系列将满族传统体育、游戏的场面、 动作用高度凝练的视觉形象加以表 现,“珍珠球”“嘎拉哈”“冰尕儿”“桦皮 篓”“跳皮筋”“雪爬犁”等场景通过剪 纸形象而生动再现,其中有一些在现 代生活中几乎失传的体育或游戏项目 是经过民俗学的考证之后进行还原 的。 东北传统民俗系列以东北传统民 俗生活图景为表现对象,将“东北八大 怪”“关东二人转”纳入剪纸创作,用富 于特色的剪纸造型唤醒东北的文化记 忆。 除此之外,“长白山人参故事” “《红楼梦》系列”等松辽剪纸的其他代 表作品也是多次亮相大展,广受好 评。松辽剪纸的作品数量正在成倍增 加,规模迅速增长,这种情系古老神 话、立足东北大地的艺术形式正在焕 发出与时俱进的蓬勃生机。 松辽剪纸源于乡土、长在民间,在 民间生活中潜藏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 泉,是反映民间文化、展现民族精神、 描绘时代风貌的艺术形式。松辽剪纸 除了文化、学术上的价值,在今天仍深 受百姓的喜爱,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 色添彩,发挥着一定的社会经济价 值。围绕松辽剪纸,剪纸壁画、剪纸夜 灯、剪纸钟表、剪纸家居内饰等周边文 创产品正在进行研发,相信不久会有 一批以松辽剪纸为主题的文创商品问 世。 松辽剪纸表现的是传统的图形, 滋养的是现代人的心灵,其艺术内涵 正在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拓展。李秀 云表示:“剪纸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 术之一,松辽剪纸寄寓着独特的审美 理想,传达着朴素的情感经验。人们 欣赏剪纸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和历史 对话,和悠远的心灵对话。我们作为 这门艺术的传承者,要更加深入研究, 不断提高本领,在继承中发展松辽剪 纸,用手中的剪刀和这张薄薄的纸,讲 好厚重的东北故事。同时,我们也要 让松辽剪纸成为剪纸艺术百花园中的 一支绚丽奇葩,开创剪纸艺术的另一 种可能。” 剪纸艺术的另一种可能 —探访松辽剪纸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 王瑞 刘羽端 一到冬天,东北的道,就成了“响道”。 响道 ,顾名思义 ,指道路发出“自己”的响声。道能“响” 吗?而且还“出声”? “嘘!听到动静了吗?”曹保明说,“响,民间称为动静东北民间的冬季冷得出奇,百姓俗话叫“嘎嘎冷”(嘎嘎,就是 一种动静)”。东北的冬天能让人听到冰雪的动静,这是多么 神奇的冰雪文化呀。其实东北冬天的动静,伴随着每一个北 方人度过了自己那些难忘的童年…… 黎明,天还黑着,娘起来做饭。娘先去院子里的柴禾垛抱 柴禾。娘的大棉鞋踩着门外的雪地,发出“嘎吱嘎吱”好听的 响声。躺在被窝里的孩子,听着娘抱柴禾踩雪的“嘎吱嘎吱” 声又幸福甜蜜地睡去,再一觉醒来,炕上的桌子上,娘已端上 了热乎乎的饭菜。此时,院子里又传来“啪啪、啪啪”爹“打马 壳”的声响了。 孩子趴在结了厚厚霜花的窗子前,透过晶莹的霜花,看爹 “打马壳”,听那奇特的北方冬天的又一种动静。 爹要套车,要出远门拉脚(或送货或取货),就先要“打马 壳”。马壳,是马夜里结在蹄子上的冰疙瘩。站在雪地上的马 的蹄壳,由于温差,马的蹄子上早已结成一个硬硬的冰疙瘩, 出车前老板子必须要先敲掉马壳上的冰疙瘩。老板子出车前 要使一根一头粗一头细(也称一头大一头小,粗为大头,细为 小头)的木棒子,搬起马的小腿,手握棒子的小头, 以大头狠狠地向马的蹄壳打去,称为“打马壳”。 “打马壳”的“啪啪”声很脆。在黎明时分,此声传 得很远,且带着回声,引得各家的狗不停狂吠。 然后,爹进屋吃饭。吃完了饭,爹穿上靰鞡 (北方一种古老的鞋,里面絮草,被称为靰鞡草),手 握红缨鞭子,走出屋去,爹脚下依然发出“嘎吱,嘎 吱”踩雪的动静。大车启动了,车轱辘一转动,也发 出“咯吱,咯吱”碾雪的动静。大车出了院,渐渐远 去了,最后消失在风雪弥漫的远方,可那迷人的“打 马壳”声、踩雪声、车轱辘压雪声,如一支迷人的冬 曲,如一首好听的冬季民歌、民谣,久久不肯散去。 而此时,大车已上了东北的“响道”了。 “响道”,有两个概念,一是东北冬天天寒地 冻,大雪落在道上,人踩车轧,雪早就变成了冰,冰 比雪发硬,车走在这种道上,会发出“轰隆隆”震耳 欲聋的响声,人称“响道”。老板子和掌包的说话 得喊,不然听不清,所以东北人都是大嗓门。二是 生活在东北的人们,往往视冰雪为亲密的伙伴,他们让自己去 适应北方,出门在外行走的大道不但被踩硬,还得主动修硬, 是为了“扣辙”。据长白山文化学者、敦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专 家组组长张指挥介绍,北方冬天的道不但走车,更得走爬犁, 包括使用牛、马、鹿、狗运输、集材、运材,很费道,所以一定使 爬犁、大车“扣辙”(车轮子和爬犁底木一定要在道上固定的辙 印里行走,这样,减少滑车危险)。为了让出行的爬犁、大车能 “扣辙”,人们甚至故意往道上的辙浇水,使辙更清晰、坚硬,这 样车和爬犁就不会出辙了。包括查干淖尔冬捕马拉搅轮,发 出“吱吜吱吜”的声音,也是走出“响道”。北方,凡是冰雪筑出 的大道,都称为“响道”。 “响道”又是北方人生活的一种智慧。为了防止车或爬犁 上下坡打滑,北方人早就发明了类似今天汽车防滑链的东西, 称之为“花圈”,即以一个一个铁圈连成的链。如果遇到车或爬 犁下坡打滑,就麻溜将“花圈”垫在车轮或爬犁底木下,这就产 生了一种制动,当然也会发出“吭吭”的车轮啃雪咬冰的声音。 北方的冬季是一个神奇的季节、热闹的季节,它有自已的 歌谣和动静,一点也不孤单,一点也不寂寞,而且到处都有冬 天独特的声音在吸引你。在这个奇特的茫茫冰雪世界里,北 方人想:南方的孩子们,你们也来这儿撒撒野,听听我们北方 冰雪的动静。 听曹保明讲故事 听曹保明讲故事 响道 响道 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 龚保华 龚保华 萨满教面具 严寒的冬天,爬犁出行了。

Transcript of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1)88600592 剪纸艺...

Page 1: Email:jlrbBS3BS@163.com 电话:(0431)88600592 剪纸艺 …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att/201901/08/c9ee64...术表达,也是中国文人的林泉之心和 桃源之境。

05文化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1)88600592

见证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编辑 王洪伟

陈文国,1963年生,长春人。1988

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

系,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水墨人物研修班。现任吉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陈文国近年来的水墨画创作从题

材上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表现古贤

高士的水墨小品,一部分是表现工人、

农民等现代劳动者形象的主题创作。

有评论家称赞陈文国的高士小品“画的

是静山逍遥,世间变幻,画的是他的艺

术思考与内心向往,更是面对纷繁不急

不躁、自然自在的人生智慧”。评论他

的现实题材主题创作既是东北大地上

与他共生的劳动兄弟,也是白山松水中

人的艰辛与欢喜、人的性格与精神。近

年来,陈文国的作品不断受邀参加国内

外美术展览,多次获奖并被收藏。

记者:近年来,您的高士小品和主题人物画创作颇受关注。能否谈一谈您的创作初衷?

陈文国:总体来说,我的主题人物

画致力于对当代写意人物画造型与笔

墨的探索,想表达一种对当代文化的关

注。我的高士小品主要想表达的是一

种文人心境。中国画是需要深厚文化

底蕴的艺术,我始终抱着学习与研究的

心态在作画,习作是用来研究笔墨、造

型、语言之间的关系,主题创作与小品

创作是我近年来探索出的一些成果。

记者:在您的现实主义创作中,贯穿着一股东北人特有的粗犷美和沧桑

感。比如“冬捕”系列作品,表现了查干湖的冬捕场景,大衣棉帽“全副武装”的捕鱼人、捕鱼时随身携带的那瓶烈酒、翻腾着跃入网中的大鱼,构成了天寒地冻的环境中生机勃勃的劳动场面,让人印象深刻。“矿工”系列是煤矿工人的肖像,工人脸上凌厉的线条、身上质朴的着装,传递着坚强无畏的生命气质,让人感慨万分。您对您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有哪些感受?

陈文国: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点始

终放在基层最普通的劳动者身上。我

从小生长在城市,接触最多的是都市文

化,可不知为什么我每每看到工人、农

民,都能被他们朴素的形象和真挚的情

感所感动。我经常到农村、林场、矿区

采风写生。每一次深入生活都有很多

体验,看到这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人群都会特别激动,他们的真诚与质朴

展现的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在他们身

上能找到许多创作灵感。所以从艺30

余年,我的主题性创作大多属于劳动者

题材。尽管类型不同、地域不同,但是

他们的社会属性和精神承载是一样的,

是这个繁华社会背后默默无闻的坚强

支撑。

记者:在很多媒体上看到更多的是你的高士小品。小品画追求“雅”“逸”,最怕落于俗套和匠气。您能谈谈您在这方面创作的感受吗?

陈文国:我的作品中高士小品居

多。画小品的兴趣源于在中央美术学

院的学习,有一次拜访卢沉先生,讨论

关于创作的话题,卢沉先生说,写意人

物画创作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利用零

碎的时间多画小品,锻炼自己的笔墨和

画面构成能力。此后,我开始对小品创

作有所研究。有人说我的高士小品不

像小品,更像创作,因为看不到很多程

式的表现。其实这也正是我画小品所

避讳的,我认为小品不仅仅是传达一种

视觉美的感受,更应当蕴藏文化的内涵

和境界精神。在这一点上我深受恩师

田黎明的影响,田黎明在给我们上课时

很少谈及具体的笔墨表现方法,更多讲

的是中国的哲学观念与文化理想,从观

照自然与精神通达,到生命体验与艺术

语境的关系,绘画应该尝试表达宇宙与

生命的关系,这种从文化角度的艺术思

考一直启迪和影响着我。

记者:高士小品蕴藏着哪些您的个人理想?

陈文国:我画高士小品,其实就是

我内心对生命境界的一种向往与追

求。我钟情于古代那些贤达高士、隐

逸文人在山水自然间的生命情态,与

其说这是生命情感,不如说是生命的

归隐,这种归隐不是逃避,是对自我的

精神清洁。我认为,文人雅士在放浪

逍遥中去体验自然,同时也是拓展其

本真的生命价值。我的高士小品是高

士与山水的结合,这是天人合一的艺

术表达,也是中国文人的林泉之心和

桃源之境。

今人笔墨 古意逍遥——对话画家陈文国

本报记者 王瑞

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

的群众基础。在东北大地上,剪纸艺术

源远流长,流派众多,不同流派之间既

有联系又有区别,和而不同,各有千

秋。在吉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

导师李秀云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一

种根植于东北文化,与其他流派的民俗

剪纸有所区别的另一种剪纸艺术——

松辽剪纸,正在吉林师范大学20余位

师生的传承与推动下异军突起。

与众不同:学术与艺术的融合

松辽剪纸与其他流派剪纸的不同

之处,在于特别重视学术价值的体

现。松辽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与学术

研究相结合的新思路,以剪纸艺术表

现东北文化史,以考古学、文化学、民

俗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为依据,依托相

关史料进行剪纸创作。在作品的文化

内涵上,松辽剪纸是东北民间民俗文

化和地域文化研究的实践性表象,是

东北民间民俗的文化符号,在展现视

觉艺术之美的同时,体现东北历史文

化的厚重内涵,也体现着创作主体对

于东北文化的体悟和理解。

在创作理念上,松辽剪纸以弘扬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努力以剪

纸的艺术语言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

象化、形象化。松辽剪纸将满族口传

史诗当中的神话故事转化为视觉造

型,原本只能靠“脑补”的神话情节变

成了生动的画面。

从构思立意到取材造型,松辽剪

纸致力于展现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审

美情趣,继承民族传统造型语言,表现

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创作工艺上以

阳刻为主,阴刻为辅,阴阳相融,针对

不同主题进行灵活的设计构型,由此

产生“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剪纸结

构,作品呈现出粗犷中见细腻、空灵中

见厚重、质朴中见精致、虚幻中见真实

的整体风格。

前世今生:近代与未来的衔接

松辽剪纸起源于李秀云的家族传

承。

李秀云的曾外祖母王柳氏,精于

刺绣,自成一家,是为松辽剪纸艺术之

滥觞。

外婆张时氏继承了刺绣技艺,由

刺绣而旁通剪纸。刺绣与剪纸都是过

去女子展示自我、沟通情感的方式,十

分流行,在其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李秀云的外婆家里总会聚集

一些来串门的姑娘媳妇,拿着工具向

她请教刺绣、剪纸的技艺。

李秀云的母亲张桂兰,自幼耳濡

目染,喜爱剪纸,练就了剪纸的好手

艺,每天忙完家务,顺手就抄起剪刀剪

上一会儿。家中处处可见剪纸作品,

特别是过春节时,在封了窗户纸的窗

户上要贴上“窗花”,糊了报纸的顶棚

上贴上“棚顶花”,院子大门门楣上要

贴“过门笺花”。尤其是窗子,每个窗

格里的窗花各不相同,图案有花鸟鱼

虫、飞禽走兽等。张桂兰的剪纸追求

图样的精雅,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为松辽剪纸传承体系的成熟奠定了基

础。

李秀云的剪纸继承了母亲的雅致

风格,创作手法和艺术语言更加丰富,

所用材料也得到扩展,剪刀、刻刀、蜡

板、宣纸、绒布等材料的运用更加综

合、灵活、自然。李秀云主张剪纸艺术

与文学结合、与版画结合、与东北民俗

结合的思路,成为剪纸艺术众多流派

中的独特一支。

松辽剪纸目前已形成稳定的传承

人队伍,在理论研究、教学传播与工艺

实践上均已形成梯队。剪纸艺术传承

人同时又是高校教授、学者。李秀云

是松辽剪纸第4代传承人,同时也是

吉林师范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带头人。

第5代、第6代传承人中有多位文艺

学、民间文化等领域的学者,其中,孔

祥羽、姜亭亭、刘雪玉、楚学娟、李美莹

已被评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人。松辽剪纸传承团队在2017年获

得了省“五一劳动奖”和“巾帼标兵岗”

荣誉称号。

近年来,松辽剪纸传承团队通过

为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开设

《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国学专题》

《中国剪纸与折纸》等剪纸艺术的实践

性课程,让松辽剪纸走入大学课堂,并

增强其国际影响力。松辽剪纸的创新

创业项目在高校组织的“互联网+创新

创业大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

屡获佳绩,十分可观。

前途可期:规模增长与内涵挖掘

走进吉林师范大学松辽剪纸传承

团队的工作室,四面墙壁上挂满了萨

满女神面具的剪纸设计图样,地上铺

满了剪纸作品的大幅长卷,神奇而壮

观。

截至目前,松辽剪纸传承团队已

经完成了满族萨满女神系列、满族族

源神话系列、满族民间传说系列、满族

传统服饰系列、满族传统体育系列、满

族传统游戏系列和东北传统民俗系列

等剪纸作品。这些作品以系列为单

位,每一系列的作品好像一本大部头

的图书,内容丰富而深入浅出,图像复

杂而条理清晰,刀刀有出处,剪剪讲传

承。在追源溯流学习传统,每个图案

都讲究学术依据的同时,又不乏天马

行空的想象、天真无邪的童趣以及令

人敬畏的神秘感。

满族萨满女神系列、满族族源神

话系列、满族民间传说系列,主要以满

族说部文本为依据进行设计创作。满

族说部是满族传统民间特有的一种文

学体裁,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

息。松辽剪纸传承团队在对满族说部

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剪纸造型

来表现满族说部的丰富内容,使其中

奇异的想象与抽象的观念具象化。剪

纸创作者在严格遵循满族说部文本内

容的前提下发挥艺术想象,让满族说

部当中蕴涵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观念等文化

内涵通过视觉造型传达出来。这些作

品或表现满族创世神话中天母与恶魔

相抗的情景,或表现满族族源神话中

满族先祖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或表

现满族民间传说中歌颂劳动人民美好

品质的动人情节,弘扬满族说部中的

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发挥其古为今用

的价值。

满族传统服饰系列作品以满族传

统服饰为表现对象,以丰富的造型元

素与鲜明的色彩表现满族服饰“镶”

“滚”“绣”“彩”的装饰手法,灵活运用

蝴蝶、菊花、海水、山崖等满族传统吉

祥图案,在造型与配色上充分尊重传

统服饰工艺,沟通了服装设计与民间

剪纸两个领域,颇具新意。

满族传统体育系列、满族传统游

戏系列将满族传统体育、游戏的场面、

动作用高度凝练的视觉形象加以表

现,“珍珠球”“嘎拉哈”“冰尕儿”“桦皮

篓”“跳皮筋”“雪爬犁”等场景通过剪

纸形象而生动再现,其中有一些在现

代生活中几乎失传的体育或游戏项目

是经过民俗学的考证之后进行还原

的。

东北传统民俗系列以东北传统民

俗生活图景为表现对象,将“东北八大

怪”“关东二人转”纳入剪纸创作,用富

于特色的剪纸造型唤醒东北的文化记

忆。

除此之外,“长白山人参故事”

“《红楼梦》系列”等松辽剪纸的其他代

表作品也是多次亮相大展,广受好

评。松辽剪纸的作品数量正在成倍增

加,规模迅速增长,这种情系古老神

话、立足东北大地的艺术形式正在焕

发出与时俱进的蓬勃生机。

松辽剪纸源于乡土、长在民间,在

民间生活中潜藏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

泉,是反映民间文化、展现民族精神、

描绘时代风貌的艺术形式。松辽剪纸

除了文化、学术上的价值,在今天仍深

受百姓的喜爱,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

色添彩,发挥着一定的社会经济价

值。围绕松辽剪纸,剪纸壁画、剪纸夜

灯、剪纸钟表、剪纸家居内饰等周边文

创产品正在进行研发,相信不久会有

一批以松辽剪纸为主题的文创商品问

世。

松辽剪纸表现的是传统的图形,

滋养的是现代人的心灵,其艺术内涵

正在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拓展。李秀

云表示:“剪纸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

术之一,松辽剪纸寄寓着独特的审美

理想,传达着朴素的情感经验。人们

欣赏剪纸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和历史

对话,和悠远的心灵对话。我们作为

这门艺术的传承者,要更加深入研究,

不断提高本领,在继承中发展松辽剪

纸,用手中的剪刀和这张薄薄的纸,讲

好厚重的东北故事。同时,我们也要

让松辽剪纸成为剪纸艺术百花园中的

一支绚丽奇葩,开创剪纸艺术的另一

种可能。”

剪纸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探访松辽剪纸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 王瑞 刘羽端

一到冬天,东北的道,就成了“响道”。

响道,顾名思义,指道路发出“自己”的响声。道能“响”

吗?而且还“出声”?

“嘘!听到动静了吗?”曹保明说,“响,民间称为动静——

东北民间的冬季冷得出奇,百姓俗话叫“嘎嘎冷”(嘎嘎,就是

一种动静)”。东北的冬天能让人听到冰雪的动静,这是多么

神奇的冰雪文化呀。其实东北冬天的动静,伴随着每一个北

方人度过了自己那些难忘的童年……

黎明,天还黑着,娘起来做饭。娘先去院子里的柴禾垛抱

柴禾。娘的大棉鞋踩着门外的雪地,发出“嘎吱嘎吱”好听的

响声。躺在被窝里的孩子,听着娘抱柴禾踩雪的“嘎吱嘎吱”

声又幸福甜蜜地睡去,再一觉醒来,炕上的桌子上,娘已端上

了热乎乎的饭菜。此时,院子里又传来“啪啪、啪啪”爹“打马

壳”的声响了。

孩子趴在结了厚厚霜花的窗子前,透过晶莹的霜花,看爹

“打马壳”,听那奇特的北方冬天的又一种动静。

爹要套车,要出远门拉脚(或送货或取货),就先要“打马

壳”。马壳,是马夜里结在蹄子上的冰疙瘩。站在雪地上的马

的蹄壳,由于温差,马的蹄子上早已结成一个硬硬的冰疙瘩,

出车前老板子必须要先敲掉马壳上的冰疙瘩。老板子出车前

要使一根一头粗一头细(也称一头大一头小,粗为大头,细为

小头)的木棒子,搬起马的小腿,手握棒子的小头,

以大头狠狠地向马的蹄壳打去,称为“打马壳”。

“打马壳”的“啪啪”声很脆。在黎明时分,此声传

得很远,且带着回声,引得各家的狗不停狂吠。

然后,爹进屋吃饭。吃完了饭,爹穿上靰鞡

(北方一种古老的鞋,里面絮草,被称为靰鞡草),手

握红缨鞭子,走出屋去,爹脚下依然发出“嘎吱,嘎

吱”踩雪的动静。大车启动了,车轱辘一转动,也发

出“咯吱,咯吱”碾雪的动静。大车出了院,渐渐远

去了,最后消失在风雪弥漫的远方,可那迷人的“打

马壳”声、踩雪声、车轱辘压雪声,如一支迷人的冬

曲,如一首好听的冬季民歌、民谣,久久不肯散去。

而此时,大车已上了东北的“响道”了。

“响道”,有两个概念,一是东北冬天天寒地

冻,大雪落在道上,人踩车轧,雪早就变成了冰,冰

比雪发硬,车走在这种道上,会发出“轰隆隆”震耳

欲聋的响声,人称“响道”。老板子和掌包的说话

得喊,不然听不清,所以东北人都是大嗓门。二是

生活在东北的人们,往往视冰雪为亲密的伙伴,他们让自己去

适应北方,出门在外行走的大道不但被踩硬,还得主动修硬,

是为了“扣辙”。据长白山文化学者、敦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专

家组组长张指挥介绍,北方冬天的道不但走车,更得走爬犁,

包括使用牛、马、鹿、狗运输、集材、运材,很费道,所以一定使

爬犁、大车“扣辙”(车轮子和爬犁底木一定要在道上固定的辙

印里行走,这样,减少滑车危险)。为了让出行的爬犁、大车能

“扣辙”,人们甚至故意往道上的辙浇水,使辙更清晰、坚硬,这

样车和爬犁就不会出辙了。包括查干淖尔冬捕马拉搅轮,发

出“吱吜吱吜”的声音,也是走出“响道”。北方,凡是冰雪筑出

的大道,都称为“响道”。

“响道”又是北方人生活的一种智慧。为了防止车或爬犁

上下坡打滑,北方人早就发明了类似今天汽车防滑链的东西,

称之为“花圈”,即以一个一个铁圈连成的链。如果遇到车或爬

犁下坡打滑,就麻溜将“花圈”垫在车轮或爬犁底木下,这就产

生了一种制动,当然也会发出“吭吭”的车轮啃雪咬冰的声音。

北方的冬季是一个神奇的季节、热闹的季节,它有自已的

歌谣和动静,一点也不孤单,一点也不寂寞,而且到处都有冬

天独特的声音在吸引你。在这个奇特的茫茫冰雪世界里,北

方人想:南方的孩子们,你们也来这儿撒撒野,听听我们北方

冰雪的——动静。

听曹保明讲故事听曹保明讲故事▶▶

响道响道本报记者本报记者 龚保华龚保华

陈文国作品《今君且去》

萨满教面具

严寒的冬天,爬犁出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