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金 ”铺就幸福路 -...

1
07 区域传真· 白山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9)3226887 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编辑 李达 耿华彬 “现在正是销售山菜的好季节,我们忙得都顾不 上吃饭了,后天下午,广州的客户就能吃到刺嫩芽和 牛毛广。”近日,在靖宇县景山镇五里河村的“小斗优 佳”电商服务中心院子里,经理王秀芝望着快递公司 运输车装满自家邮出的300件山货消失在山路上,笑 呵呵地告诉记者。 如今,白山市依托线下市场的集散优势,推进“互 联网+电子商务”遍地开花,许多乡村的电商在“互联 网”的世界里,抢着冲向了风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从大都市里返乡创业,成为农村电商的领跑者。王秀 芝四年前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用三年 的时间创办的“小斗优佳”电商服务中心 ,已有 1 万多 个优质客户分布在全国各地。 说起“小斗优佳”的由来 ,王秀芝说 :“我的小名 叫小斗 ,优佳就是我们的商品 ,质优 、物美 ,都是佳 品。” 2010年,刚大学毕业的王秀芝在大连兼职销售家 乡生产的各种山货。多年来,靠着做人要诚实、勤劳, 在大连积累了很多老客户。2017年6月,王秀芝父亲 因病去世,母亲独自在家。考虑再三,王秀芝将“大本 营”搬回五里河村。有母亲30年的卖山货的经验,加 上自己所学的理论,没过多久,村级电商扶贫公共品 牌“小斗优佳”应运而生。 万丈高楼平地起。自家600多平方米的院子以 及300多平方米的厂房修建起来了,这里既是她创业 根据地,也是她梦想起航的地方。春天的山野菜,秋 天的蘑菇、松子、五味子、人参,成群结队的五里河村 村民都在大山里忙碌着,农户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满 山遍野的宝贝能在几天内卖到全国,信心一天比一天 满,钱包一天比一天鼓。 王秀芝说:“我们的商品始终跟着长白山的季节 走,山上下来什么我们就卖什么,保证了农特产品的 新鲜口感和品质。帮助打包、装箱、选货,邻里乡亲们 也都有了活干,有了收入。” 2019 年 ,“小斗优佳”开创了社区合作 ,企业订购 业务,通过“你种我收,你种我卖”等多种合作方式,通 过线上销售苏子 2 吨、红小豆 1.5 吨、黑小豆 1000 多 斤、甜玉米2万多穗和红松子10余吨。 “长白山遍地是宝,外地客户特别喜欢长白山的 产品。现在我们主要面对中高端客户,打造属于我们 自己的销售平台。”王秀芝告诉记者,未来在扩大销售 规模的同时,“小斗优佳”将更加注重产品的结构优化 和包装,本着持续打造“精品商品”的理念,结合网络、 抖音等多媒体平台,凭良心卖产品,诚实守信抓客户, 带领更多的乡亲致富,让白山的绿色有机产品卖遍全 国。 如今 ,像“小斗优佳”这类“互联网+电子商务”优 质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有机谷”地理标识、 “食药城”特色品牌在白山有序健康发展。 全面建设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黑金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铺就幸福路 蔡冲春 本报记者 王春宝 80多个大棚排成行列,矗立在临江市闹枝镇义和村外 的溪水岸畔,黑色的遮阳网闪闪发光。每一个大棚里, 3万 多个菌棒如同列阵一样吊在空中,缀满了肥嘟嘟的黑木 耳。远远看去,仿佛正在跳动的“五线谱”。附近的村民一 边唠着家常,一边飞快地采摘着木耳。 这个食用菌生产基地是临江市通林菌业有限公司所 建 ,占地 310 亩 ,年种植吊袋黑木耳春、秋两季 500 万袋。 种植基地可安排就业300人,人均年收入3.5万元。 2016年,在外地创业发展多年的于学良,回到故乡成 立了临江市通林菌业有限公司。公司占地70亩,利用当 地林业森林抚育、采伐剩余枝桠材做原料,生产食用菌棒 和种植食用菌。公司引进国内先进的菌种生产设备,采 用先进的液体接种技术,科学合理制定配方,菌包灌装、 高压灭菌、液体接种、智能培养,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 产,是一家集生物研发、食用菌菌种生产、食用菌种植加 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每年可生产黑木耳菌种 3000万棒,是我省最大的生产黑木耳菌种和种植黑木耳的 企业。 安置就业一人,脱贫致富全家。于学良发挥企业在脱 贫致富中的攻坚引领作用,让贫困户尽快驶上就业“快车 道”。紧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带动 农民脱贫致富。成立了菌业栽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义和 村建立生产基地,以此为核心向其他村逐步辐射,支持发 展黑木耳产业。并努力做到“三包、两增、一减”,即 :包黑 木耳菌种供应、包种植技术指导、包以市场价回收成品黑 木耳,减少销售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截至 目前,已经带动周边近800户农民种植黑木耳。 二次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严格控制外部有害 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 染,公司按照“投入品、产出品、废弃物、再生产、新产出品” 的反馈式流程组织运行,将废弃黑木耳菌袋回收二次利 用,重新注入菇类菌液,再生产菇类菌棒。冬季生产羊肚 蘑、平菇、冻蘑等 ,提高原资源再生产效益 ,减少资源的浪 费。农民做到了天天有活干,年年有收入。随着食用菌生 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产生出大量的废弃菌袋,扔弃或 焚烧不但浪费了资源,更容易滋生杂菌、污染环境。公司 把废弃的菌棒回收再利用,生产生物质燃烧颗粒和生物质 有机肥,实现“吃干榨净”。 初夏时节,汽车穿过白山市江源区湾沟镇四平 村,山岭上郁郁葱葱,满眼都是新绿。转过山脚,伴随 着潺潺流水声,淡淡的鱼腥味儿顺着车窗飘了进来, 30 多个鱼池排成数列铺陈在大地上。东北三省最大、 品种最全的野生鱼人工良种繁育基地白山市森 源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冷水鱼繁育基地,就坐落在这 里。 清澈的山泉水汩汩涌出,依次流过鱼池。在阳光 的映照下,池水如同一块美玉,泛起粼粼波光,游鱼仿 佛镶嵌其中。小如牙签的鱼苗密密麻麻,大一点的倏 忽来去,成年的金鳟和虹鳟则是摇动着厚实的身躯, 悠游自在。每当投放鱼食的时候,只听得水声哗哗, 偶尔一尾大鱼跳离水面、腾空跃起,溅起朵朵浪花。 在不同的鱼池里,细鳞鱼、花羔红点鲑、美洲鲑、 金鳟、虹鳟、鸭绿江茴鱼等珍稀濒危种类的冷水鱼,尽 情地游弋着。冷水鱼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而著 称,但是对养殖环境,尤其是种苗繁育期的水质要求 高。 “咱们白山市位于长白山深处,山高林密、沟壑纵 横。每一个山沟就是一条河流的发源地,具有最优质 的冷水资源,养殖冷水鱼大有可为。”公司总经理徐有 国发展冷水鱼养殖事业的心十分迫切。 十多年前,徐有国下海经商,经营一家养牛场。 2005年,经朋友介绍,他对珍稀濒危冷水鱼养殖业产 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变卖了养牛场,投资建鱼场。从 不断摸索到逐渐完善,徐有国一路艰辛一路荆棘。建 场之初,仅测试水质、水温变化就用了两年时间。在 规模化繁育鸭绿江已濒临灭绝的两大鱼种花羔 红点鲑、鸭绿江茴鱼的过程中,徐有国每天和技术员 泡在实验室 15 个小时以上。天道酬勤。经过多年的 试验研究、精心培育、细心呵护,他的养殖事业初见成 效。在徐有国的繁育基地里,被誉为东北“长江刀鱼” 的鸭绿江茴鱼卵的孵化率从野生状态下的 3%一跃达 到 55%。 发展到现如今,公司已建成亲鱼池、隔离检疫池、 蓄水池、净化池等孵化养殖设施,建成养殖鱼池38 个。这里的养殖用水来源于山泉水,水温常年变化范 围1至17℃,水量充沛。重点以保存和繁育土著冷水 鱼为主,开展了花羔红点鲑的人工繁育,每年可生产 花羔红点鲑苗种近20万尾,增殖放流和供应给良种场 和养殖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2年开始培育细鳞 鱼、鸭绿江茴鱼、美洲红点鲑、金鳟、虹鳟等各品种种 鱼 5000 尾,年生产各种发眼卵 300 万粒,各种鱼苗鱼 种120万尾,每年可实现产值400万元。通过多年的 努力,去年,公司又从丹麦引进三文鱼卵,培育当地养 殖三文鱼技术,现已获得初步成果。 说起未来,徐有国有许多计划:他要带动周边农 户一起加入到冷水鱼养殖行业,将冷水鱼养殖规模 化,让这些冷水鱼登上百姓餐桌,让更多的人们品尝 到东北水生珍品。 甜蜜记忆酿就甜蜜事业 王孝信 本报记者 王春宝 山花盛开,成群结队的蜜蜂又将开始辛勤地忙碌。 养蜂人遍布在广袤的森林中,开启新一年甜蜜的事业。 在前不久中国国际养蜂者大会暨国际蜂业展览会 上,经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评估认定,白山市蜂业协 会前会长丁起先获“蜂业工匠”称号。同时获此称号 的,全国只有12人。近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采访 了丁起先。 甜蜜的记忆 今年 70 岁的丁起先出生在山东莱西, 1959 年春, 随父母来到白山,落户到现在的板石街道。 在丁起先的记忆里,父亲早在山东的时候就养蜂, 由于条件所限,尽管养的不多,但总能让亲戚朋友尝到 一份不一样的甘甜。能吃上蜂蜜,让小伙伴们羡慕不 已,这也成为丁起先童年最深刻、最甜蜜的记忆。 来到白山以后,父亲继续养蜂,成了一项不可或缺 的家庭副业。丁起先在吃蜂蜜的同时,也喜爱留意、学 习父亲的养蜂技术,少年的他希望将来长大后,也能养 蜂,给全家人带来享受。让他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后, 养蜂不仅为他创造了财富,而且成就了他的事业。 1970年,丁起先招工成为板石矿的一名工人。工 作后,丁起先拾起了少年时的梦想,悄悄养了3箱蜜 蜂,终于,他凭着自己的努力,让家人和亲朋也吃上了 蜂蜜,这让他很开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丁起先养 蜂的数量增加到8箱,工作之余,也给家庭增添一部分 收入。在此期间,丁起先在父亲养蜂经验的基础上,不 断总结、提高,同时,参阅了大量专业书籍,养蜂技术日 臻成熟。 甜蜜的事业 小打小闹养蜂,丁起先感觉很不“过瘾”。1999 年,他索性提前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全力养蜂,一下子 养了30箱蜜蜂,当年就销售五六千元,这在当时是一 笔不小的收入。规模养蜂,初战告捷,更坚定了丁起先 的信心,那就是养蜂行业大有可为。 丁起先带着他的蜜蜂走遍了白山,研究不同季节、 不同植物的花期、产量、质量等,做到了心中有数。 为推动白山养蜂业的发展, 2006 年,在丁起先的 召集下,成立了白山蜂业协会,他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协会不定期免费开展养蜂专业培训,提高养蜂业者的 技能,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到目前,白山蜂业协会已有 会员近 300 人。会员不仅遍布六个县(市、区),而且有 很多外地养蜂户也加入其中。 今年61岁的王殿臣是板石街道新兴村村民,看到 有些外地养蜂人带着蜜蜂来白山采蜜,他也动了养蜂 的念头。2008年,经人介绍,他结识了养蜂经验丰富 的丁起先。在丁起先的帮助支持下,王殿臣用三年时 间,由两箱蜜蜂发展到10箱,并且有了每年几千元的 收入,比他务农强多了。现在,王殿臣养了30多箱蜜 蜂,年收入近10万元。住在三道沟滴台的关仁生提起 丁起先满是感激,他是通过亲属认识了丁起先,并跟丁 起先学习养蜂。丁起先既给书,又上门指导,关仁生的 养蜂技术逐渐成熟,一箱蜜蜂最多能出100多斤蜜,他 的 60 多箱蜜蜂每年都给他带来极为可观的收入。关 仁生说,能有今天,丁会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甜蜜的未来 采访中,丁起先告诉记者,经过比较,白山无污染、 蜜源多、质量好,产出的蜂蜜也是一流的,可以说,在白 山养蜂,有着别处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他也品尝过 国外的蜂蜜,总感觉不如咱长白山出产的蜜好,他坚 信,在白山养蜂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很大的市场。 前年,丁起先提出不做会长了,把这一职位交给了 他的一位徒弟。但是,他不会离开养蜂行业,他有了一 个更大的计划,腾出了家里的十几间房子,准备免费开 办养蜂技术培训班,让更多的人了解养蜂,参与养蜂, 通过养蜂过上好日子。 白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中国绿色有机谷·长 白山森林食药城”,将蜂业作为“一谷一城”建设的九大 板块之一,这让丁起先的劲头更足了。他说,不能浪费 了白山的资源,有了政府的支持,养蜂业一定要大干, 将来做成出口产品,让全世界尝一尝白山的蜜有多甜。 大山里的电商“达人” 本报记者 李慧龙 写在前面: 近两年来,白山市各 地城乡在建设中国绿色 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 城实践中,参、蛙、菌、药、 菜、牧、果、蜂、渔九大特 色农业板块多业并举、齐 头并进 ,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先进典型积极涌现, 他们为全市经济结构调 整、产业优化升级、新旧 动能转换、扩大就业和改 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推动全市绿色转型 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 “加 速 器”和“主 动 力”。 现在该市“一谷一城”“双 创”的百花园中 ,采撷几 朵奇葩,与广大读者朋友 共识共赏。 临江市通林菌业栽培基地吸纳当地村民采摘木耳。 白山市森源养殖有限公司冷水鱼繁育基地水清鱼肥。 白山市蜂业协会前会长丁起先(中)在与蜂友交流养蜂技艺。 “小斗优佳”电商王秀芝在包装山菜。

Transcript of “ 黑金 ”铺就幸福路 -...

Page 1: “ 黑金 ”铺就幸福路 - cnjiwang.com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att/202006/01/a4e1fdbe-4dd...Email:jlrb0439@126.com 电话:(0439)3226887 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编辑

07区域传真·白山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9)3226887 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编辑 李达 耿华彬

“现在正是销售山菜的好季节,我们忙得都顾不

上吃饭了,后天下午,广州的客户就能吃到刺嫩芽和

牛毛广。”近日,在靖宇县景山镇五里河村的“小斗优

佳”电商服务中心院子里,经理王秀芝望着快递公司

运输车装满自家邮出的300件山货消失在山路上,笑

呵呵地告诉记者。

如今,白山市依托线下市场的集散优势,推进“互

联网+电子商务”遍地开花,许多乡村的电商在“互联

网”的世界里,抢着冲向了风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从大都市里返乡创业,成为农村电商的领跑者。王秀

芝四年前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用三年

的时间创办的“小斗优佳”电商服务中心,已有1万多

个优质客户分布在全国各地。

说起“小斗优佳”的由来,王秀芝说:“我的小名

叫小斗,优佳就是我们的商品,质优、物美,都是佳

品。”

2010年,刚大学毕业的王秀芝在大连兼职销售家

乡生产的各种山货。多年来,靠着做人要诚实、勤劳,

在大连积累了很多老客户。2017年6月,王秀芝父亲

因病去世,母亲独自在家。考虑再三,王秀芝将“大本

营”搬回五里河村。有母亲30年的卖山货的经验,加

上自己所学的理论,没过多久,村级电商扶贫公共品

牌“小斗优佳”应运而生。

万丈高楼平地起。自家600多平方米的院子以

及300多平方米的厂房修建起来了,这里既是她创业

根据地,也是她梦想起航的地方。春天的山野菜,秋

天的蘑菇、松子、五味子、人参,成群结队的五里河村

村民都在大山里忙碌着,农户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满

山遍野的宝贝能在几天内卖到全国,信心一天比一天

满,钱包一天比一天鼓。

王秀芝说:“我们的商品始终跟着长白山的季节

走,山上下来什么我们就卖什么,保证了农特产品的

新鲜口感和品质。帮助打包、装箱、选货,邻里乡亲们

也都有了活干,有了收入。”

2019年,“小斗优佳”开创了社区合作,企业订购

业务,通过“你种我收,你种我卖”等多种合作方式,通

过线上销售苏子2吨、红小豆1.5吨、黑小豆1000多

斤、甜玉米2万多穗和红松子10余吨。

“长白山遍地是宝,外地客户特别喜欢长白山的

产品。现在我们主要面对中高端客户,打造属于我们

自己的销售平台。”王秀芝告诉记者,未来在扩大销售

规模的同时,“小斗优佳”将更加注重产品的结构优化

和包装,本着持续打造“精品商品”的理念,结合网络、

抖音等多媒体平台,凭良心卖产品,诚实守信抓客户,

带领更多的乡亲致富,让白山的绿色有机产品卖遍全

国。

如今,像“小斗优佳”这类“互联网+电子商务”优

质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有机谷”地理标识、

“食药城”特色品牌在白山有序健康发展。

全面建设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

““““““““““““““““““““““““““““““““ 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黑 金 ””””””””””””””””””””””””””””””””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铺 就 幸 福 路蔡冲春 本报记者 王春宝

80多个大棚排成行列,矗立在临江市闹枝镇义和村外

的溪水岸畔,黑色的遮阳网闪闪发光。每一个大棚里,3万

多个菌棒如同列阵一样吊在空中,缀满了肥嘟嘟的黑木

耳。远远看去,仿佛正在跳动的“五线谱”。附近的村民一

边唠着家常,一边飞快地采摘着木耳。

这个食用菌生产基地是临江市通林菌业有限公司所

建,占地310亩,年种植吊袋黑木耳春、秋两季500万袋。

种植基地可安排就业300人,人均年收入3.5万元。

2016年,在外地创业发展多年的于学良,回到故乡成

立了临江市通林菌业有限公司。公司占地70亩,利用当

地林业森林抚育、采伐剩余枝桠材做原料,生产食用菌棒

和种植食用菌。公司引进国内先进的菌种生产设备,采

用先进的液体接种技术,科学合理制定配方,菌包灌装、

高压灭菌、液体接种、智能培养,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

产,是一家集生物研发、食用菌菌种生产、食用菌种植加

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每年可生产黑木耳菌种

3000万棒,是我省最大的生产黑木耳菌种和种植黑木耳的

企业。

安置就业一人,脱贫致富全家。于学良发挥企业在脱

贫致富中的攻坚引领作用,让贫困户尽快驶上就业“快车

道”。紧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带动

农民脱贫致富。成立了菌业栽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义和

村建立生产基地,以此为核心向其他村逐步辐射,支持发

展黑木耳产业。并努力做到“三包、两增、一减”,即:包黑

木耳菌种供应、包种植技术指导、包以市场价回收成品黑

木耳,减少销售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截至

目前,已经带动周边近800户农民种植黑木耳。

二次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严格控制外部有害

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

染,公司按照“投入品、产出品、废弃物、再生产、新产出品”

的反馈式流程组织运行,将废弃黑木耳菌袋回收二次利

用,重新注入菇类菌液,再生产菇类菌棒。冬季生产羊肚

蘑、平菇、冻蘑等,提高原资源再生产效益,减少资源的浪

费。农民做到了天天有活干,年年有收入。随着食用菌生

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产生出大量的废弃菌袋,扔弃或

焚烧不但浪费了资源,更容易滋生杂菌、污染环境。公司

把废弃的菌棒回收再利用,生产生物质燃烧颗粒和生物质

有机肥,实现“吃干榨净”。

蔡冲春

本报记者

王春宝

初夏时节,汽车穿过白山市江源区湾沟镇四平

村,山岭上郁郁葱葱,满眼都是新绿。转过山脚,伴随

着潺潺流水声,淡淡的鱼腥味儿顺着车窗飘了进来,

30多个鱼池排成数列铺陈在大地上。东北三省最大、

品种最全的野生鱼人工良种繁育基地——白山市森

源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冷水鱼繁育基地,就坐落在这

里。

清澈的山泉水汩汩涌出,依次流过鱼池。在阳光

的映照下,池水如同一块美玉,泛起粼粼波光,游鱼仿

佛镶嵌其中。小如牙签的鱼苗密密麻麻,大一点的倏

忽来去,成年的金鳟和虹鳟则是摇动着厚实的身躯,

悠游自在。每当投放鱼食的时候,只听得水声哗哗,

偶尔一尾大鱼跳离水面、腾空跃起,溅起朵朵浪花。

在不同的鱼池里,细鳞鱼、花羔红点鲑、美洲鲑、

金鳟、虹鳟、鸭绿江茴鱼等珍稀濒危种类的冷水鱼,尽

情地游弋着。冷水鱼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而著

称,但是对养殖环境,尤其是种苗繁育期的水质要求

高。

“咱们白山市位于长白山深处,山高林密、沟壑纵

横。每一个山沟就是一条河流的发源地,具有最优质

的冷水资源,养殖冷水鱼大有可为。”公司总经理徐有

国发展冷水鱼养殖事业的心十分迫切。

十多年前,徐有国下海经商,经营一家养牛场。

2005年,经朋友介绍,他对珍稀濒危冷水鱼养殖业产

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变卖了养牛场,投资建鱼场。从

不断摸索到逐渐完善,徐有国一路艰辛一路荆棘。建

场之初,仅测试水质、水温变化就用了两年时间。在

规模化繁育鸭绿江已濒临灭绝的两大鱼种——花羔

红点鲑、鸭绿江茴鱼的过程中,徐有国每天和技术员

泡在实验室15个小时以上。天道酬勤。经过多年的

试验研究、精心培育、细心呵护,他的养殖事业初见成

效。在徐有国的繁育基地里,被誉为东北“长江刀鱼”

的鸭绿江茴鱼卵的孵化率从野生状态下的3%一跃达

到55%。

发展到现如今,公司已建成亲鱼池、隔离检疫池、

蓄水池、净化池等孵化养殖设施,建成养殖鱼池38

个。这里的养殖用水来源于山泉水,水温常年变化范

围1至17℃,水量充沛。重点以保存和繁育土著冷水

鱼为主,开展了花羔红点鲑的人工繁育,每年可生产

花羔红点鲑苗种近20万尾,增殖放流和供应给良种场

和养殖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2年开始培育细鳞

鱼、鸭绿江茴鱼、美洲红点鲑、金鳟、虹鳟等各品种种

鱼5000尾,年生产各种发眼卵300万粒,各种鱼苗鱼

种120万尾,每年可实现产值400万元。通过多年的

努力,去年,公司又从丹麦引进三文鱼卵,培育当地养

殖三文鱼技术,现已获得初步成果。

说起未来,徐有国有许多计划:他要带动周边农

户一起加入到冷水鱼养殖行业,将冷水鱼养殖规模

化,让这些冷水鱼登上百姓餐桌,让更多的人们品尝

到东北水生珍品。

甜 蜜 记 忆 酿 就 甜 蜜 事 业王孝信 本报记者 王春宝

山花盛开,成群结队的蜜蜂又将开始辛勤地忙碌。

养蜂人遍布在广袤的森林中,开启新一年甜蜜的事业。

在前不久中国国际养蜂者大会暨国际蜂业展览会

上,经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评估认定,白山市蜂业协

会前会长丁起先获“蜂业工匠”称号。同时获此称号

的,全国只有12人。近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采访

了丁起先。

甜蜜的记忆今年70岁的丁起先出生在山东莱西,1959年春,

随父母来到白山,落户到现在的板石街道。

在丁起先的记忆里,父亲早在山东的时候就养蜂,

由于条件所限,尽管养的不多,但总能让亲戚朋友尝到

一份不一样的甘甜。能吃上蜂蜜,让小伙伴们羡慕不

已,这也成为丁起先童年最深刻、最甜蜜的记忆。

来到白山以后,父亲继续养蜂,成了一项不可或缺

的家庭副业。丁起先在吃蜂蜜的同时,也喜爱留意、学

习父亲的养蜂技术,少年的他希望将来长大后,也能养

蜂,给全家人带来享受。让他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后,

养蜂不仅为他创造了财富,而且成就了他的事业。

1970年,丁起先招工成为板石矿的一名工人。工

作后,丁起先拾起了少年时的梦想,悄悄养了3箱蜜

蜂,终于,他凭着自己的努力,让家人和亲朋也吃上了

蜂蜜,这让他很开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丁起先养

蜂的数量增加到8箱,工作之余,也给家庭增添一部分

收入。在此期间,丁起先在父亲养蜂经验的基础上,不

断总结、提高,同时,参阅了大量专业书籍,养蜂技术日

臻成熟。

甜蜜的事业小打小闹养蜂,丁起先感觉很不“过瘾”。1999

年,他索性提前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全力养蜂,一下子

养了30箱蜜蜂,当年就销售五六千元,这在当时是一

笔不小的收入。规模养蜂,初战告捷,更坚定了丁起先

的信心,那就是养蜂行业大有可为。

丁起先带着他的蜜蜂走遍了白山,研究不同季节、

不同植物的花期、产量、质量等,做到了心中有数。

为推动白山养蜂业的发展,2006年,在丁起先的

召集下,成立了白山蜂业协会,他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协会不定期免费开展养蜂专业培训,提高养蜂业者的

技能,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到目前,白山蜂业协会已有

会员近300人。会员不仅遍布六个县(市、区),而且有

很多外地养蜂户也加入其中。

今年61岁的王殿臣是板石街道新兴村村民,看到

有些外地养蜂人带着蜜蜂来白山采蜜,他也动了养蜂

的念头。2008年,经人介绍,他结识了养蜂经验丰富

的丁起先。在丁起先的帮助支持下,王殿臣用三年时

间,由两箱蜜蜂发展到10箱,并且有了每年几千元的

收入,比他务农强多了。现在,王殿臣养了30多箱蜜

蜂,年收入近10万元。住在三道沟滴台的关仁生提起

丁起先满是感激,他是通过亲属认识了丁起先,并跟丁

起先学习养蜂。丁起先既给书,又上门指导,关仁生的

养蜂技术逐渐成熟,一箱蜜蜂最多能出100多斤蜜,他

的60多箱蜜蜂每年都给他带来极为可观的收入。关

仁生说,能有今天,丁会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甜蜜的未来采访中,丁起先告诉记者,经过比较,白山无污染、

蜜源多、质量好,产出的蜂蜜也是一流的,可以说,在白

山养蜂,有着别处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他也品尝过

国外的蜂蜜,总感觉不如咱长白山出产的蜜好,他坚

信,在白山养蜂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很大的市场。

前年,丁起先提出不做会长了,把这一职位交给了

他的一位徒弟。但是,他不会离开养蜂行业,他有了一

个更大的计划,腾出了家里的十几间房子,准备免费开

办养蜂技术培训班,让更多的人了解养蜂,参与养蜂,

通过养蜂过上好日子。

白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中国绿色有机谷·长

白山森林食药城”,将蜂业作为“一谷一城”建设的九大

板块之一,这让丁起先的劲头更足了。他说,不能浪费

了白山的资源,有了政府的支持,养蜂业一定要大干,

将来做成出口产品,让全世界尝一尝白山的蜜有多甜。

大 山 里 的 电 商“ 达 人 ”本报记者 李慧龙

写在前面:近两年来,白山市各

地城乡在建设中国绿色

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

城实践中,参、蛙、菌、药、

菜、牧、果、蜂、渔九大特

色农业板块多业并举、齐

头并进,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先进典型积极涌现,

他们为全市经济结构调

整、产业优化升级、新旧

动能转换、扩大就业和改

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推动全市绿色转型

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

“加速器”和“主动力”。

现在该市“一谷一城”“双

创”的百花园中,采撷几

朵奇葩,与广大读者朋友

共识共赏。

临江市通林菌业栽培基地吸纳当地村民采摘木耳。

白山市森源养殖有限公司冷水鱼繁育基地水清鱼肥。

白山市蜂业协会前会长丁起先(中)在与蜂友交流养蜂技艺。

“小斗优佳”电商王秀芝在包装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