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42
221 《 第六篇-宗教篇 》 召,病逝於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享壽七十八歲。(參考:溫安東,〈聖言 會在臺灣的過去與現在〉,《聖言會創會125周年講座》;顏尚文,《嘉義 市志》,卷十,〈宗教禮俗志‧天主教〉;中華聖母會網站) 三、蒲敏道(Franz Burkhardt, SJ1902-2002蒲敏道,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十二月八日,出生於瑞士巴塞爾城虔 誠的天主教徒家庭。先後在中國河北省以及臺灣等地服務華人教區,長達 七十一年。 父親Gregorius Burkhardt,母親Berta Hufschmied,蒲敏道在家中排行第 三,二兄一弟三妹。他的父母原本安排兩位哥哥進入修道院,蒲敏道初中畢 業後,家人安排他到一家冶金建築公司做學徒,準備將來經商。然而,兩位 哥哥先後改變了從事神職的心願,蒲敏道卻毅然選擇神職。不過,本堂神父 不同意蒲敏道進入修道院,直到六年以後,民國十四年(1925)春,才獲准 入學。已經二十二歲的蒲敏道立刻趕到奧地利,進入耶穌會在林茲開設的內 思大學讀拉丁文,九月就讀五年級。民國十五年(1926),內思大學校長被 派往中國河北省傳教,蒲敏道也深受其影響,期待能前往中國傳教。同年九 月八日,蒲敏道加入耶穌會。民國十七年(1928),進入德國慕尼黑附近普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傳教。起初兩年,在法國耶穌會於河北省開闢的獻縣教區學習中文。民國 二十五(1936)六月十日,三十三歲的蒲敏道在上海徐家匯聖伊納爵主教座 堂晉陞為神父。民國二十六年(1937),蒲敏道在上海讀完神學後,回到華 北的獻縣教區擔任副本堂神父。民國二十八年(1939),蒲敏道轉到景縣教 區,擔任南宮縣范家寨本堂神父。這時,蒲敏道必須面臨複雜而危險的環 境,訪視下屬堂區時,需要穿行於日軍佔領區與八路軍游擊區之間,經常必 須跨越為阻止日軍巡邏隊挖掘的深壕,面對驚心動魄的盤查。 民國三十四年(1945),日本戰敗,共產黨迅速佔領河北大部分農村地 區,在各地組織農民批鬥天主教神父。民國三十五年(1946)正月六日,蒲 敏道連同景縣的全體外國傳教士一起被捕,教區包括若石總修院的產業被全

Transcript of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Page 1: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21

《第六篇-宗教篇》

召,病逝於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享壽七十八歲。(參考:溫安東,〈聖言

會在臺灣的過去與現在〉,《聖言會創會125周年講座》;顏尚文,《嘉義

市志》,卷十,〈宗教禮俗志‧天主教〉;中華聖母會網站)

三、蒲敏道(Franz Burkhardt, SJ,1902-2002)

  蒲敏道,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十二月八日,出生於瑞士巴塞爾城虔

誠的天主教徒家庭。先後在中國河北省以及臺灣等地服務華人教區,長達

七十一年。

  父親Gregorius Burkhardt,母親Berta Hufschmied,蒲敏道在家中排行第

三,二兄一弟三妹。他的父母原本安排兩位哥哥進入修道院,蒲敏道初中畢

業後,家人安排他到一家冶金建築公司做學徒,準備將來經商。然而,兩位

哥哥先後改變了從事神職的心願,蒲敏道卻毅然選擇神職。不過,本堂神父

不同意蒲敏道進入修道院,直到六年以後,民國十四年(1925)春,才獲准

入學。已經二十二歲的蒲敏道立刻趕到奧地利,進入耶穌會在林茲開設的內

思大學讀拉丁文,九月就讀五年級。民國十五年(1926),內思大學校長被

派往中國河北省傳教,蒲敏道也深受其影響,期待能前往中國傳教。同年九

月八日,蒲敏道加入耶穌會。民國十七年(1928),進入德國慕尼黑附近普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傳教。起初兩年,在法國耶穌會於河北省開闢的獻縣教區學習中文。民國

二十五(1936)六月十日,三十三歲的蒲敏道在上海徐家匯聖伊納爵主教座

堂晉陞為神父。民國二十六年(1937),蒲敏道在上海讀完神學後,回到華

北的獻縣教區擔任副本堂神父。民國二十八年(1939),蒲敏道轉到景縣教

區,擔任南宮縣范家寨本堂神父。這時,蒲敏道必須面臨複雜而危險的環

境,訪視下屬堂區時,需要穿行於日軍佔領區與八路軍游擊區之間,經常必

須跨越為阻止日軍巡邏隊挖掘的深壕,面對驚心動魄的盤查。

  民國三十四年(1945),日本戰敗,共產黨迅速佔領河北大部分農村地

區,在各地組織農民批鬥天主教神父。民國三十五年(1946)正月六日,蒲

敏道連同景縣的全體外國傳教士一起被捕,教區包括若石總修院的產業被全

Page 2: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22

《人物志》

部沒收。在接受群眾批鬥之時,由於教會曾在水災期間多次幫助民眾,沒有

人願意出來指控,於是在十四天後,蒲敏道等人被釋放,被迫離開景縣,前

往北平。民國三十七年(1948)十二月,解放軍包圍北平,蒲敏道院長收到

羅馬耶穌會總會的緊急電報,他搭乘基督教會的聖保羅號飛機離開被重兵包

圍的北平,到達仍在國軍控制下的上海,再轉機回到羅馬,報告中國大陸的

情況之後,又被指派擔任耶穌會「中國巡閱使」,負責統籌安排中國所有耶

穌會士的撤退事宜。蒲敏道和趙振聲(避難在北平的獻縣教區主教,接替赴

美的田耕莘擔任北平教區代理主教)等多位耶穌會教區主教決定,優先安排

兩百多位若石總修院和北平輔仁大學多瑪斯哲學院的青年修生率先撤退到安

全地區。經由上海、香港,最後陸續全部以臨時觀光客的名義進入菲律賓。

蒲敏道安排妥當這次逃亡行動之後,本人則以中立國瑞士公民的身分,繼續

留在上海長達五年之久,後被遣送前往香港。民國四十二年(1953)七月,

蒲敏道從香港搭飛機回到羅馬,向耶穌會總會長報告過去五年上海的情況,

然後,在羅馬及瑞士逗留半年。民國四十三年(1954)正月,蒲敏道來到

菲律賓馬尼拉,再次擔任若石總修院的院長,直到四年後所有的修生畢業為

止。

  民國四十八年(1959),蒲敏道到臺灣新竹,擔任耶穌會副院長。隔年

(1960),他被派到越南共和國大叻。民國五十一年(1962)七月,敏道被

任命為耶穌會遠東省(後改為中華省)省會長,回到臺灣。蒲敏道來到臺

北,立即著手促成輔仁大學、徐匯中學在臺復校。隔年(1963)二月,蒲敏

道作為耶穌會代表,與聖言會神父一起為輔仁大學購妥了臺北縣新莊鎮三十

餘甲校地,然後規劃了耶穌會負責的幾個學院。

  民國五十六年(1967),蒲敏道從耶穌會中華省會長卸任,再度擔任

一名普通的鄉村神父。他服務於嘉義教區,起初擔任新港總鐸區總鐸,負

責新港、北港、蒜頭的教務。民國六十一年(1972),當負責朴子總鐸區

(朴子、布袋、義竹、東石、鹿草)的隆其化主教去世後,朴子、新港兩

總鐸區合併為朴子總鐸區,蒲敏道神父擔任總鐸。起初兼蒜頭本堂,次年

(1973),擔任朴子天主堂本堂神父。民國六十五年(1976)正月一日,蒲

敏道升任嘉義教區副主教,仍住在朴子。除了從事傳教工作外,還開辦婦女

Page 3: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23

《第六篇-宗教篇》

竹藝及毛線編織所,帶給居民許多就業機會,改善了民眾的生活品質,還經

常下鄉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為了配合政府推展殘障福利政策,民國七十七年

(1988)十一月二十八日,獲准籌建嘉義縣東石鄉聖心教養院,專門收容殘

障人士。民國七十九年(1990)八月十六日,完工啟用,九月十七日,開始

收容院生,擔任院長長達七年。民國八十三(1994)二月一日,九十一歲的

蒲敏道辭去副主教職務。民國八十五年(1996)四月二十九日,辭去聖心教

養院長職務,轉任「宗教輔導師」。民國九十一年(2002)七月二十三日,

他在臺北耕莘醫院安息主懷,享壽一百歲。

  蒲敏道曾多次受到表彰,民國八十年(1991),榮獲省政府金毅獎,

八十六年(1997),榮獲內政部「績優外籍宗教人士」表揚,八十七年

(1998),榮獲省政府頒「省民榮譽証」,八十八年(1999),榮獲中華民

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八十九年(2000)十二月十五日,榮獲總統府

頒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表揚,九十年(2001)三月二十三日,榮獲羅馬

教廷頒贈「金十字勳章」。有人將他譽稱為「正港的臺灣人」。(參考:蒲

敏道,〈與主同行-蒲敏道神父親筆自傳〉;聖心教養院網站)

Page 4: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24

《人物志》

第三章 基督教

黃武東(1909-1994)

  黃武東,嘉義縣義竹鄉人,日本明治四十二年(1909)生。出生不久,

即被黃倫收養撫育。六歲即開始背誦《三字經》、《千字文》等蒙書,奠立

古文基礎。七歲之時,受洗為基督徒,接受神學教育。大正五年(1916),

進入牛挑灣公學校(今朴子市松梅國民小學)就讀,學業成績優異。校長鼓

勵他投考醫學校或師範學校,他卻選擇神學校。大正十一年(1922),考

入臺南長老教中學(今長榮中學)。大正十五年(1926),畢業後,進入

臺南神學校(今臺南神學院)。昭和五年(1930)畢業,與同窗林蘭玉結

婚。婚後,傳教於澎湖瓦硐教會,在職兩年,曾興建傳教師宿舍。昭和七

年(1932)四月,改派嘉義水上教會服務,參加教師考試及格。昭和十年

(1935)四月,調至斗六教會,成功化解教會內派系爭執,使教友恢復和諧

相處。昭和十二年(1937)三月,受封為牧師。任職九年,主要成績有:

(一)整修禮拜堂。

(二)開設主日學課堂。

(三)美化教會庭院與改建圍牆。

(四)舉行大興奮會教育信徒。

(五)分設斗南佈道所等事項。

  昭和十九年(1944)四月,轉派到嘉義中會的中心與最大的教會──嘉

義教會,教友有兩百多人。

  光復之後,民國三十五年(1946)五月,舉辦貧民救濟音樂會,收益兩

千五百元,交給嘉義市政府,作為救濟貧困經費。隔年(1947),二二八事

件爆發,除了關照教友的安危之外,亦協助外省人避難,將之轉送至嘉義

機場安置。同年年底,舉辦青年修養會。民國三十七年(1948)九月,開辦

嘉義私立榮光幼稚園。在此同時,擔任第八、九屆南部大會副議長(民國

三十五年到民國三十七年),民國三十九年(1950)一月,選為南部大會第

Page 5: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25

《第六篇-宗教篇》

十屆議長,就任南部大會首任總幹事。任職內,致力教會發展與整合,設立

大會事務所,發起成立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擔任第一屆議長。民國

四十年(1951)八月,前往英國留學,學習新知識,並介紹臺灣長老會發

展狀況。兩年之後返臺,擔任東海大學復校籌備委員與第一任董事。民國

四十四年(1955),出版《臺灣慣俗與民間傳統》。民國四十六(1957)二

月,選為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任職九年,聯繫全臺五百多所教

會,強化組織,並聯繫國外長老教會的關係。民國五十五年(1966)四月,

辭去總幹事退休,服務教會三十六年(1930-1966),自謙說:「無用僕

人,盡了本份而已。」

  武東退而不休,其後又歷任菲律賓計順市福音教會首任牧師(在職半

年)、臺灣基督教福利會副主任(民國五十六年)、主任(民國五十七年)

等職。民國六十二年(1973),赴美,擔任芝加哥、洛杉磯、紐約等地臺灣

人教會牧師,繼與林宗義、黃彰輝等人發起「臺灣人民自決運動」。民國

七十四年(1985),出版自己的回憶錄。民國八十三年(1994)九月,回

臺,定居彰化。十一月十三日,蒙主寵召,享壽八十五歲。育有三男三女。

(參考:黃武東,《黃武東回憶錄》;賴彰能,《嘉義市志‧卷七‧人物

志》,〈黃武東〉)

Page 6: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26

《人物志》

Page 7: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27

《第七篇-醫學篇》

第七篇 醫學篇

Page 8: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28

《人物志》

第一章 西醫

一、吳高照(1876-1937)

  吳高照,嘉義縣大埔鄉人,清光緒二年(1876)七月十二日生。出身富

裕之家,其父擁有巨萬之資。高照生性敏捷聰慧,忠厚篤善。自幼即抱醫人

淑世之心,是以爾後一面讀書,一面兼研中醫醫道。其醫術雖堪稱妙手,然

猶覺未能通達醫理,貫徹其志。於是在明治三十六年(1903)間,請託他人

介紹,進入臺灣總督府立嘉義醫院,專門研究外科醫術。經四年時間,完全

習得外科之術,有志成為兼通內、外科,融合中、西醫之青年醫師。嗣後,

於臺南州嘉義郡梅子坑庄(今嘉義縣梅山鄉)開業,懸壼濟世,西漢兼營,

活人無數。大正五年(1916)八月二十八日,發生南投大地震,嘉義地區幾

乎為之摧毀,高照立即投身救災工作,義務施救災民,活人者不計其數。

  民國十四年(1925),高照歸返祖國,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行列,任第

一軍第四獨立師上尉軍醫。民國十七年(1928),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請

假遊歷廈門之際,不意被日本領事館發覺,將其押返臺灣。此後,雖常受日

人嚴密監視,卻能克服困難,隨機宣揚民族意識。日本昭和十二年(1937)

六月十二日,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一歲。高照資性聰敏而慧捷,為人忠厚

篤善;因家中資產甚富,生性慷慨廣交,即使傾囊應酬,亦在所不惜。(參

考:邱奕松,〈梅山鄉先賢錄〉,《嘉義文獻》第15期)

二、李炳(1879-1966)

  李炳,嘉義縣朴子市人,清光緒五年(1879)一月生。父親李蹺黎,經

營「德茂行」而致富。李炳自幼秉性聰穎,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後,先是

在日本內地,出任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船醫數年。其後辭職歸臺,在桑梓執

壺濟世,取祖業行號「德茂」為醫院名,專治眼科。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

灣光復後,由同業薦舉擔任嘉義縣醫師公會監事。嗣後,應聘為臺糖公司蒜

頭糖廠醫療部主任醫師。任職期間,於民國四十二年(1953)出馬競選嘉義縣

第二屆縣議員,獲得糖廠員工暨蔗農積極支持,終於順利當選。李炳賦性溫

柔,待人和藹,實為謙謙君子。民國五十五年(1966)十一月因病逝世,享

Page 9: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29

《第七篇-醫學篇》

壽八十七歲。(參考:邱永清,〈朴子鄉土人物小傳〉,《嘉義文獻》第28

期;朴子市戶政事務所戶籍資料)

三、蘇逢炳(1886-卒年不詳)

  蘇逢炳,臺南縣白河鎮人,客居嘉義縣東石鄉,清光緒十二年(1886)

八月八日生。逢炳自幼才智雙全,立志學醫,濟世救人。及長,進入臺灣

總督府醫學校就讀。日本明治四十二年(1909),以優異成績自醫學校畢

業。畢業後,任臺灣總督府立臺南醫院外科、婦產科等醫務助手。獲頒醫

師執照後,於大正元年(1912),在臺南州東石郡布袋庄(今嘉義縣布袋

鎮)開設私立醫院,開始懸壺濟世。逢炳醫術高明,問診細心,經其妙手

回春者,不計其數。同年,又被任命為臺灣公醫,服務於東石庄,對庄民

診療及衛生防疫貢獻甚多。大正三年(1914),擔任嘉義廳檢疫委員。大

正十年(1921),被推為嘉義慈惠院囑託。同年,兼任東石港信用組合理

事。大正十三年(1924),應白河民眾懇求,乃歸返故里,創辦「布德醫

院」,開業問診。大正十四年(1925),膺選擔任白河庄協議會員。昭和二

年(1927),復任白河庄公醫。昭和五年(1930),被推舉為店仔口信用組

合長等職。(參考:邱麟翔,〈嘉義縣鄉賢錄〉,《嘉義文獻》第14期;東

石鄉戶政事務所戶籍資料)

四、陳聯彬(1891-1940)

  陳聯彬,嘉義縣民雄鄉人,清光緒十七年(1891)七月八日生。原籍福

建,先祖陳寶官移居臺灣,初居打貓番社,繼住東勢湖北畔竹圍仔開墾,又

次移住好收庄三角永,後再建室於庄尾橋子頭,再後開墾厝地結庄,是為

「陳厝寮庄」,此亦為今國立中正大學所在地民雄鄉「陳厝寮」地名之由

來。傳至其父承樸(字實華),遷居好收庄,努力創業致富,家業繁榮富

有,傳子多人,如非名醫(陳聯彬、陳聯滄),即得意政壇(陳聯彬、陳瓊

瑤曾任庄長,即今之鄉長);一門英傑,難能可貴,鄉里傳說係風水庇蔭所

助。

  自幼聰穎好學,打貓公學校(今民雄國民小學)畢業後,考入臺北醫學

校學醫,與許滄明同學。臺北醫學校畢業後,為求醫術能更上一層樓,再次

Page 10: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30

《人物志》

入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前身)進修。日本大正

二年(1913)畢業,獲頒學士學位。繼而東渡日本繼續深造,醫術大進;歸里

後,開業年餘,救人無數。越歲,移轉斗六開業診所,以高明醫術及豐富學

識施醫,博得佳評,求醫者不絕。大正七年(1918),復歸民雄故居好收庄開

設醫院,因醫術高明,曾救治不少附近居民。聯彬個性剛毅孤僻,所以平時

喜歡種花與欣賞花。家中庭院廣大,種滿竹柳、桃梅、菊蘭、荷蓮等,陶冶

性情,怡然自得。曾有詩贊曰:

竹:靈根托跡方壼外,節節枝枝乃爾奇;

    乍見龍孫頭角出,凌雲竟有鳳來儀。

梅:廿四番花首占春,清高氣節自無倫;

    能教獨得詩人愛。和靖孤山洽北鄰。

菊:浮金點玉似蒲編,針線無痕結佛緣;

    訝是濟公跌足坐,歸時忘去繫籬邊。

蓮:塘浮煙鎖到黃昏,一枕黃粱席未溫;

    好與鴛鴦偕夢穩,出泥不浼涴無痕。

昭和五年(1930)十一月,聯彬出任民雄庄第三任庄長,即今之民雄鄉

長。民雄鄉農會前身為「有限責任打貓信用組合」,乃日治時代民雄惟一合

法金融機構,後更名為「保證責任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產業組合」。聯彬

曾任該機構第四屆組合長,即今之總幹事。自其任職以來,業務蒸蒸日上,

對地方貢獻良多。昭和十五年(1940)一月二十日,因病逝世,得年四十九

歲。

聯彬資性溫厚篤實,頗重友情,有高潔人格。一生除盡瘁於醫道外,尚

為鄉民造福利,發展鄉政,甚為鄉民所崇敬。(參考:洪嘉惠主編,《民雄

先賢小傳》;邱麟翔,〈嘉義縣鄉賢錄〉,《嘉義文獻》第14期)

五、許滄明(1891-1971)

  許滄明,嘉義縣民雄鄉人,清光緒十七年(1891)二月二日生。出身中

醫世家,先祖許良基,係東勢湖著名中醫師。父許元正及叔許仁和兄弟,繼

Page 11: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31

《第七篇-醫學篇》

承中醫業,行醫服務於民雄地區。滄明自幼篤志好學,畢業於打貓公學校

(今民雄國民小學)第二屆。其後至臺北醫學校學醫,與民雄同鄉陳聯彬

同學。大正二年(1913)畢業後,返鄉任職於總督府嘉義醫院(今署立嘉

義醫院前身)。大正三年(1914)辭職,負笈東瀛,考入「日本東京醫科

大學」,繼續進修,與張岳同學。學成歸國後,在民雄街上創辦「滄明診

所」,專攻婦產科,醫療地方婦女疾病,仁心仁術,醫術高明。大正八年

(1919),被任命為民雄當地防疫委員。平日亦經常與張岳往來,以互相切

磋醫術。其後,奉委擔任民雄庄協議會員,盡瘁改革鄉政,頗有貢獻。

  滄明雖為醫生,但除醫術救人外,亦注意醫治人心,故對宗教奉獻不遺

餘力。因虔誠信佛,曾歷任民雄「大士爺廟」、「大眾爺廟」、「媽姐廟」

等廟宇管理,對於宗教費盡心力。此外,有鑑於民眾生計困難,借貸無處,

乃於日本大正六年(1917)八月七日,與打貓街聞人劉廷輝、蔡麟、何立、

陳實華等人,共同籌備設立「有限責任打貓信用組合」(今民雄鄉農會前

身),並擔任組合長(總幹事)一職,對農民貢獻很大。日本當局因其在民

雄當地頗具社會影響力,乃委任為第二保正。平生無不良嗜好,閑居時除閱

讀書報外,也喜歡種蘭花,養鳥,養狗,陶冶性情,怡然自得。民國六十年

(1991)六月三日,因病逝世,享壽八十歲。

  大姐許銀慶嫁與劉容如(阿裕舍),另一姐許姜嫁與王爐,均為地方著

名士紳。滄明育有四子三女,各有所成。(參考:洪嘉惠主編,《民雄先賢

小傳》;邱麟翔,〈嘉義縣鄉賢錄〉,《嘉義文獻》第14期)

六、黃媽典(1893-1947)

  黃媽典,嘉義縣朴子市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五月生。自幼天資聰

穎,就讀於朴仔腳公學校(今朴子國小)。日本大正二年(1913)三月,臺灣

總督府直屬醫學校畢業。同年四月,奉命擔任嘉義廳囑託醫師,負責防疫業

務;六月兼檢查員,隨後升任檢疫委員。大正三年(1914)四月,因家務繁

忙,辭謝公職;在家鄉開設「德壽醫院」,以懸壺濟世,救人無數。數年

後,再度出任檢疫委員。擔任檢疫委員期間,適值樸仔腳(今朴子市)發生

轟動國際之瘟疫-鼠疫,常不顧生命危險投身防疫工作,為防遏鼠疫蔓延貢

獻心力,其犧牲奮鬥之精神深為鄉黨所敬仰。

Page 12: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32

《人物志》

  媽典問診治病之餘,亦從事地方實業建設。大正五年(1916)七月,創設

樸仔腳信用組合(信用合作社),膺任組合長(合作社社長)。次年,創設建築

信用購買利用組合,亦膺任組合長。大正七年(1918),出任樸仔腳電燈株式

會社監察役(常務監事)。此外尚兼任許多公務,舉如樸仔腳畜產株式會社取

締役副社長專務、臺朴拓殖公司理事兼公司長、臺樸製帽公司監事等。

  大正九年(1920)十月,當局荐舉擔任朴子街長(今朴子市市長),成為地

方政治領袖。在任十載期間,以專心獻身桑梓,政績不勝枚舉。最重要事蹟

有興建朴子自來水廠,建設朴子街役場(今天惠醫院址);內厝大橋(日稱

巖橋);朴子公會堂(今已廢)及多所學校。疏導荷苞嶼大排水系統;改建

朴子第一市場;籌建集體商舖等,對地方建設,貢獻良多。大正十年(1921)

六月,入選地方紳士,受佩紳章。

  日本昭和五年(1930),與士紳許茂元諸人,合資經辦貨運業。是年七

月,膺任臺南州協議會議員。昭和六年(1931),創設東石自動車會社,膺舉

社長。昭和八年(1933),推舉臺南州水產會評議員。昭和十一年(1936),出

任臺南州共學會朴子分會會長。是年,東石、嘉義兩自動車會社合併,膺任

社長(係今嘉義客運前身;曾任社長至去世止)。在此期間,亦兼任許多事

業主管,如嘉南大圳常務議員、菸草配銷業負責人等。昭和十二年(1937)六

月,膺任東石郡實業協會會長。嗣後,膺選臺灣總督府評議會員,並榮獲日

本宮內省賞勛局敘勛五等瑞寶章。昭和十七年(1942)三月,籌設臺灣合同鑄

造株式會社。

  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灣光復後,膺選臺南縣參議員、臺灣省商聯會理

事長。民國三十五年(1946)十月,率領臺灣省商聯會代表,赴首都南京出席

全國商聯會聯合代表大會。民國三十六年(1947)二月二十八日,因臺灣行政

長官陳儀治臺失政,二二八事件爆發。事後被誣陷參與謀叛,竟不幸遇害,

享年五十四歲。次年(1948),冤屈雖得昭雪,但人已無法復生。媽典賦性聰

穎絕倫,事母至孝;待人寬厚、富慈悲心,行醫時對貧寒民眾,經常免費施

予治療。遺孀莊格,曾膺選為好人好事、模範婦女、模範母親等。(參考:

張炎憲、高淑媛、王昭文訪問,〈黃媽典〉,《嘉雲平野二二八》;邱麟

翔,〈朴子鎮先賢錄〉,《嘉義文獻》第13期;邱奕松,《朴子市志》;賴

Page 13: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33

《第七篇-醫學篇》

彰能編纂,《嘉義市志.卷七.人物志》)

七、涂爐(1893-1973)

  涂爐,嘉義縣朴子市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十月二十八日出生。父涂

應采,母侯氏,家境富裕。自幼即聰穎過人,十二歲進入樸仔腳公學校(今

朴子國小)就讀。日本明治四十三年(1910),公學校卒業後,由公學校校長

小島順引領負笈東瀛,進入福岡縣系島郡前原高等小學校就讀。明治四十四

年(1911),考進茨城縣立土浦中學就讀。日本大正五年(1916),進入官立

岡山醫學專門學校深造。

  日本大正九年(1920),醫專卒業後,獲醫學士學位;七月奉命擔任岡山

縣立病院勤務。次年三月,辭職歸臺;四月在家鄉開立「日新醫院」,並兼

任朴子街役場及東洋生命保險會社囑託醫師。昭和九年(1934)九月,參加

臺灣新民報社主辦的中國大陸華南區視察團,以考察閩、粵諸省,遂有大陸

之行。昭和十年(1935)十一月,膺選朴子街協議會員。昭和十二年(1937)

五月,被推舉出任朴子商工會理事,以及東石郡醫師會幹事。昭和十五年

(1940)四月,膺任朴子信用組合理事;五月,出任南昌產業株式會社社長。

  臺灣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1945)十月,應聘擔任東石區接收委員,

協助各項接收事宜。民國三十六年(1947)一月起,暫停醫務,任教於東石

中學。次年八月,正式結束醫院事務,專職於東石中學任教;以迄民國

五十三年(1964)七月退休,歷時十三載,對學生循循善誘,桃李滿天下。民

國五十九年(1970)十月,獲選中國佛教會監事。民國六十二年(1973)二月

二十八日因病逝世,享壽八十歲。(參考:邱麟翔,〈朴子鎮先賢錄〉,

《嘉義文獻》第13期)

八、魏金岳(1893-1976)

  魏金岳,嘉義縣布袋鎮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十月二日生。自小即

勤奮好學,自公學校畢業後,入臺北醫學校。醫校畢業後,奉派擔任醫院醫

員。嗣後,自行設立診所開業,並兼任布袋嘴公學校(今布袋國民小學)醫

務囑託(校醫)及過溝公學校(今過溝國民小學)醫務囑託。因醫術高超,

藥到病除,深為民眾感戴,聲望甚佳。民國六十五年(1976)二月十日逝

Page 14: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34

《人物志》

世,享壽八十三歲。(參考:邱麟翔,〈嘉義縣鄉賢錄〉,《嘉義文獻》

14;布袋鎮戶政事務所戶籍資料)

九、楊倉庫(1894-卒年不詳)

  楊倉庫,嘉義縣新港鄉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六月十七日生。自少

聰明穎脫,好學不倦,成績優良。自臺灣總督府立臺北醫學校畢業後,因醫

術精湛,遂返回故里,自行開業,懸壺濟世。曾於新港街上創辦「私立博

安醫院」,以應患者早晚之需,便利當地人士之救治。其醫術醫德,為人稱

頌,鄉人仰望,聲望頗佳。(參考:邱麟翔,〈嘉義縣鄉賢錄〉,《嘉義文

獻》14)

十、王傳宗(1897-1980)

  王傳宗,嘉義縣民雄鄉人,日本明治三十年(1897)十一月十四日生。

臺北醫專畢業後,最初在民雄市場前創立「恩寵醫院」,懸壺濟世。嗣

後,於大正十三年(1924)將醫院遷至西安村繼續開業,以迄昭和十七年

(1942)止。恩寵醫院設有內科、眼科及白內障等手術,其間林淇漳、王光

膽、蔡喬松等醫師均在此協助醫療工作。

  傳宗係虔誠基督教徒,每當對病患診療時,均盡心盡力於工作。他深信

基督教十字架精神:「橫向」係人際關係─熱心救人,「縱向」則是服務上

帝─誠心助人,做人處世都要對上帝有所交代,因醫道即天道。所以早在

八十餘年前,當寄生蟲、瘧疾、痢疾、肺結核、霍亂等病菌盛行時代,傳宗

即以高價購置顯微鏡等高級設備,做病理檢查;地方上水質不佳,則用蒸餾

水配藥,使病患得到更真心的照顧,就是對上帝盡心。

  此外,對民雄鄉環境衛生亦付出許多心力。去日本進修前三年,他每天

黎明即起,親自帶藥局生們,到火車站、民雄公學校等地清掃。對病患經濟

條件較差者,均樂意幫助。如綠星照相館連萬誥「故人略歷」中稱:「(萬

誥)母病重,王傳宗醫生博愛濟世,自動前往菁埔診斷,免費醫治,並送高

麗蔘供連母補身,為感念王醫生恩德,而投效在醫館,從打雜而藥局生,…

王醫生為赴日深造而暫停行醫,乃贈送兩百元(當時值非常大),囑咐老先

生,改學照相技術,老先生尊敬王醫生為今生唯一恩公」,可為佐證。傳宗

Page 15: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35

《第七篇-醫學篇》

事親至孝,侍兄至厚,待人寬而律己嚴,極為注重家庭教育。曾攜子至農田

觀看稻穗,勸勉其子必先努力奮鬥,始有豐碩成果可期。

  傳宗雖於昭和十七年(1942)遷居嘉義,但與民雄關係並未斷止,常回

民雄,而民雄人也常到嘉義找他就醫。民國六十九年(1980)一月一日,因

病逝世,享壽八十三歲。別世時,由親朋抬棺,歸葬於民雄墓園。子英石曾

任省立嘉義醫院內科主任,後於嘉義市民國路開設「英石胃腸科診所」;孫

秉訓在醫學院教書,並執業於附屬醫學中心,可謂後繼有人。(參考:洪嘉

惠主編,《民雄先賢小傳》)

十一、黃啟棠(1898-1969)

  黃啟棠,字幼惠,嘉義縣朴子市人,日本明治三十一年(1898)二月

生。先祖黃變渡海來臺,幾經遷徙,後遂定居樸仔腳(今朴子市)。啟棠秉

性聰穎好學,日本治臺後,入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今國立台灣大學醫

學院前身)就讀。醫學校畢業後,首先奉派至臺灣總督府立嘉義醫院服務。

嗣後,辭職歸鄉,在朴子街內開業,懸壺濟世,其醫病仁心仁術、活人無

數。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灣光復後,出任臺灣水泥公司竹東廠醫務室主任

醫師。及至卸去公職後,亦自行開業。平日於濟世之餘,以吟哦自適,乃瀛

社社員;其詠史諸作,尤見功力,非博學思深者不能抵比。民國五十八年

(1969)五月辭世,享壽七十一歲。(參考:邱永清,〈朴子鄉土人物小

傳〉,《嘉義文獻》第28期;朴子市戶政事務所戶籍資料)

十二、張岳(1898-1985)

  張岳,嘉義縣民雄鄉人,日本明治三十一年九月十一日(1898)生。早

年赴內地(日本)求學,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日本東京都新宿區「日本東京醫

科大學」。返臺之初,為避空襲,疏散至內埔,創立「容生診所」,開業行

醫。有感時詩云:「疏開未得就清閒,商戰有如一局殘:歸鳥守巢防伏網,

游魚覓餌怕投竿。吟詩每感敲詩苦,失業方知建業難:為願子孫長滿眼,

不妨江左且偏安。」嗣後,仍將診所遷回民雄街上,為早期民雄鄉婦產科名

醫。

  昭和十六年(1941),民雄田中央霍亂大流行,蔓延鄉里,民雄被宣布

Page 16: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36

《人物志》

為疫區。及至昭和二十年(1945),瘧疾又再次大流行,災難呻吟聲聞,張

岳憑其精湛醫術,救人無數,贏得鄉里讚譽。以後,張岳常與許滄明醫生切

磋醫術,以求精進。昭和二十年(1945)三月二十日中午,民雄「樂仙樓」

(當時空襲時的臨時救護所)一群醫生正待命中,張岳乃提議歸家午休,

大家同意返家門時,美機炸彈正中樓地,各醫生慶幸安然無恙,傳為佳話。

當時有詩「觀民雄爆跡」云:「淒涼爆跡捲塵煙,敗瓦頹垣夕照天;滿目瘡

痍悲憤淚,多端世態意愴然」。平日沉默寡言,生活單純,常說:「拜佛以

心誠為主,心正為誠,做人處世皆然。」閒暇時以觀賞棒球為樂,有詩贊

曰:「肩斜短棒睨遙空,舉手球飛走壘中:屈膝凝神攻策處,出奇取勝展英

雄」。民國七十四年(1985)因病逝世,享壽八十七歲。

  張岳與嘉義名醫賴其祿博士之妹賴清結婚,伉儷情深,育有六子,各有

所成。(參考:洪嘉惠主編,《民雄先賢小傳》)

十三、劉傳來(1900-1985)

  劉傳來,嘉義縣番路鄉人,日本明治三十三年(1900)二月十九日出生。

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乃番路聞人、被譽為「吳鳳公第二」的劉闊三

子。傳來幼受庭訓慈教,尊長敬老。自小即勤奮好學,九歲入嘉義公學校

(今嘉義市崇文國民小學),與兄長每日凌晨持火炬,自番路深山步行至嘉義

城就學,其艱辛可知。但因天資聰穎,加以勤學不懈,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大正七年(1918),考入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前

身),專攻眼科;畢業後復以優異成績留校進入研究所,繼續專研醫學。

  大正十二年(1923),有鑑於離島醫療資源缺乏,眼疾患者眾多,乃自願

遠赴澎湖醫院擔任眼科主任,雖僅短短一年,但因醫術高超,待人誠摯,頗

得患者愛戴與信賴。因此其行醫六十年來,仍不斷有人遠自澎湖前來求醫。

大正十三年(1924),於澎湖行醫一年後,因感近年來醫學發展快速,為再深

究眼科醫術,決心負笈東瀛,進入日本醫學專門學校研修。同年與嘉義望

族,名醫蔡懷玉唯一的掌上明珠蔡珠璣成婚。大正十四年(1925)醫專畢業

後,在日本跟隨當時眼科權威草間要博士及石原忍教授實習,研究各種眼疾

病例;由於勤奮好學,時有特殊見解,頗受師長器重,並維持終生友誼。

Page 17: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37

《第七篇-醫學篇》

  昭和元年(1926),傳來由日本返臺,於嘉義街上開設「振山眼科醫

院」,懸壺濟世,醫病問診,並持續執業長達六十年。自開業後,因其醫術

精湛,待人慈愛,醫院業務隨即蒸蒸日上,聲名遠播,問診者眾多,求醫者

曾日達四百多名之眾,以致經常自清晨雞鳴至人靜夜深,仍為眼疾呻吟之病

患執刀診醫。傳來為人慈祥和藹,樂善好施,熱忱助人;體愛鄉鄰,對有困

難之人從不拒絕幫忙,因此受惠者眾多,在行醫過程中也特別優惠低收入

者。由於深得病人信任,以至八十七高齡仍有不少人前來就診。傳來逝世

後,仍有多數病患前來求醫,聞悉醫生已逝,情不自禁抱頭流涕,痛失良

醫。

  振山眼科醫院能歷經六十餘年而不衰,全因傳來不斷研究與日求進步所

致。醫院業務雖蒸蒸日上,但傳來不此自滿,閒暇時仍積極自修,吸收醫學

新知。昭和十五年(1940),進入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茂木

教授眼科研究室深造,以〈高山族近視之研究〉為主題論文,榮獲醫學博士

學位;其名聲遠播,歷久不衰。昭和十六年(1941),發表〈由寄生蟲誘發

之眼疾〉論文一篇,雖然當時未被部份學者肯定予以注意,惟至民國三十六

年(1947),該論說終為日人證實而發表於日本雜誌,該學者並為此專函來

信致敬。因在醫界有崇高之聲望,曾任嘉義縣醫師公會第七屆理事長。

  傳來除從事醫療業務外,因秉性熱心公益,因而積極參與政治,以擴大

為人群服務機會。昭和十年(1935)十月,參加第一屆嘉義市會議員選舉,因

平日診治病患紮下深厚民意基礎,初試啼聲,即以高票當選。任內常為爭取

民眾權益,仗義執言,而遭日本人不滿,但仍不顧日人之態度如何,只要對

於臺灣同胞有利,都盡力爭取,其盡心盡力,表現傑出。其後,並奉委擔任

嘉義市北區區長。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灣光復後,實施地方自治,當選第

一屆嘉義市參議員。同年十一月,奉命接任臺灣省立嘉義農校(今國立嘉義

大學)第一任代理校長,繼而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當選首屆臺灣省臨時省

議會議員,並連續蟬聯三屆。民國三十六年(1947)當選行憲後第一屆國民大

會代表,並赴首都南京參加第一屆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選舉。

  傳來秉性耿直,富膽識,勇於任事,有服務社會、用其所用之熱忱,

常於危難時不計利害,挺身而出。「我不是單用嘴講的人,而是實行實踐

Page 18: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38

《人物志》

者。」是傳來競選口號,也的確是其為政的一貫作風。而敢於仗義直言,不

畏龐大勢力,維護正義的膽識,為受欺凌者挺身而出的熱忱,既是傳來在政

治上成功的一大要素,亦為其從政的原則與抱負。傳來專心為民服務,從未

假借地位而圖利於己,只要為社會正義及改良社會惡習,則責無旁貸,從未

顧及自身之安危與利害。

  嘉義市於二次大戰末期,因其軍事設施眾多,連遭盟軍飛機轟炸,幾乎

已成廢墟,被燒毀有六千六百多戶之多,市區頓成一片荒蕪空地。台灣光復

後,傳來身兼北區區長,又受復興委員會的委託,於是承擔起艱鉅的市區

復原任務。每日清早五點即出門,指揮工人,監督工程,從不懈怠,遂使市

區復原工作順利完成。因此之故,民眾都戲稱傳來:「醫師變工頭」。民國

三十六年(1947)二月二十八日,因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治臺失政,二二八事

變爆發,全臺騷動,風潮有擴大蔓延之趨勢。同年三月初,風潮延燒到嘉

義,群眾開始聚集,並攻擊駐軍、警察及政府機構,社會秩序混亂,民眾人

心惶惶。傳來憂心形勢惡化,乃挺身而出,奔走調解,殫精竭慮,幾遭不

澈。傳來擔任各級民意代表前後達五十多年,非但為民喉舌,為桑梓謀福

利,更致力於臺灣各地建設,及農村生活改善與糧食政策之改進。每逢國家

大事各項議事均踴躍參議,其志操之高潔、正論之剛毅,甚獲譽評,是一位

不可多得之代議士。

  傳來亦熱心合作事業,自民國四十三年(1954)當選臺灣省合作社聯合

社第三屆理事主席後,除挽救當時面臨解散之台灣省聯社危機外,三十餘年

來,對推展我國合作事業之努力與奉獻,令人敬佩不已。傳來被選任臺灣省

合作社聯合社理事主席,連任九屆迄今,並歷任嘉義市第二信用合作社理事

主席、嘉義市第一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中國合作事業協會臺灣省分會常務

理事、臺灣區信用合作業務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合作事業協會理事等

職。

  傳來一生好學不倦,注重教育。民國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接任光

復後首任臺灣省立嘉義農校(後改制為國立嘉義農專,即今國立嘉義大學)

代理校長,在任期間致力於各項教育重建之工作,非但愛護學生,視如己

出,而且為改善學校設備,改進學生求學風氣,不遺餘力。傳來不但自我求

Page 19: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39

《第七篇-醫學篇》

上進,也勸他人求上進,不分男女,幫助無數親、朋、姪、甥求學立業,不

勝枚舉。由於他超人的眼力與體力,從早年到年逾古稀,時有僅睡數小時,

即半夜起身,或閱讀或繕寫備忘錄等,直到在世最後一天也不例外。「學

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實乃其學習精神之寫照。民國七十四年

(1985)六月二十一日下午六時許,先是突然感覺心身不適,雖由次女婿瑞

貞醫師及蔡哲雄醫師、蔡正勝醫師等趕來盡力急救,惟病況轉惡,急救罔

效,至十一時十分與世長辭,享壽八十五歲。其畢生造福桑梓,醫國醫民,

德高望重,碩範長存,於醫學界、合作界、政治界、教育界遺留甚多事蹟。

  妻蔡珠璣,育有四男四女,均卓然有成。子孫多人克紹箕裘,從事醫

學,可謂後繼有人。(參考:〈劉傳來先生事略〉;賴彰能編纂,《嘉義市

志‧卷七‧人物志》)

十四、鄭慶朝(1903-1945)

  鄭慶朝,嘉義縣朴子市人,日本明治三十六年(1903)一月生。自幼秉

性聰穎,有志於醫學。及長,進入臺北醫學專門學校深造,在校成績頗為優

異。醫學校畢業後,歸返故里,於樸子街(今朴子市)上一甲街開設「慶春

醫院」,懸壺濟世。其識見恢弘,醫術卓越,名聲夙著;對患者用心診療,

活人無數,頗獲民眾好評。日治末期,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入侵南洋,因

南方戰場急需軍醫支援,於是應徵赴戰場。昭和二十年(1945)一月,其所

乘運輸艦越經巴士海峽之際,竟遇美軍潛水艇襲擊沈沒,不幸罹難,得年

四十二歲。妻黃秀英,曾任東石中學家事科教師,以迄退休。(參考:邱永

清,〈朴子鄉土人物小傳〉,《嘉義文獻》第28期;朴子市戶政事務所戶籍

資料)

十五、陳灑川(1903-1959)

  陳灑川,嘉義縣新港鄉人,日本明治三十六年(1903)六月生。父親陳

朝,為當地著名鄉紳,曾任日治時期新港街第六保保正,以開墾土地有成而

富甲一方;然其雖富有,但為人寬厚,樂善好施,對庄內孤苦無依之老人、

孤兒,均加以收養在家,有如今之養老院和育幼院一般。此外,陳朝且經常

聚資興建「納骨堂」,收納廢棄荒塚無人認領遺骨,每年並呼籲眾人舉辦盛

Page 20: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40

《人物志》

大之祭魂儀式,此乃今新港鄉「萬人堂」之由來。凡是積德積善之事,陳朝

莫不盡心盡力執行,致使灑川耳濡目染,其性格自然深受影響。

  灑川自新港公學校畢業後,赴臺中就讀臺中中學。畢業後,負笈日本,

深造於東京醫學專門學校,專攻醫科。此後,潛心研究醫學,歷時十年。歸

臺後,歷任臺灣總督府立嘉義病院內科醫師,以及新港公醫之公職。旋於

新港大街開設「博濟醫院」,主治內科、小兒科。灑川懷抱著「仁心仁術」

行醫,而醫院取名「博濟」,實有其深意,以示開業行醫,一貫以「博施眾

濟」和「廣博濟貧」為主要任務,非以賺錢為目的。由於醫德、醫術兼優,

凡其悉心診治病患,均能迅速康復,身受其惠患者,為之稱頌不已。眾口宣

揚下,前來求診者越來越多,除新港地區外,凡鄰近民雄、六腳、溪口、元

長、北港,均有慕名而來求醫者。灑川因此聲名遠播,遠近皆知,提起「灑

川仙」,無人不肅然起敬。其於新港公醫任職期間,盡心盡力改善地方環境

衛生,維護庄民身體之保健,並積極保護臺灣同胞之利益。因此,當其父去

世所遣新港街第六保保正職務,後遂由灑川繼任。

  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灣光復後,出任新港鄉福德村長。民國三十六年

(1947)二月,「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來波及鄉里,乃以村長身份會同鄉長

林甲炳及各村村長,為地方和諧與安定奔走聯絡,折衝其間,卒獲無事。

旋出任新港鄉農會理事、新港鄉民代表、奉天宮管理委員會委員,均為鄉土

繁榮與進步,奉獻心力,備受鄉黨所肯定。民國四十年(1951),在鄉民推戴

下,以最高票膺選嘉義縣第二屆縣議員。此後,一面仍繼續開業問診,懸壺

濟世;一面積極投身縣政問政工作,扮演代議士角色。任內問政主要訴求目

標,則是:

一、改善農村衛生。

二、培養教育人才。

三、督促縣政進步。

  此外,灑川尚擔任新港國民學校家長會長,獎勵後進不遺餘力;凡是對

地方有益事情,莫不盡力獻身。閒暇之餘,喜歡下棋,調劑身心;尚且嗜好

海鮮,特別是蝦貝之類,其餘無不良嗜好。民國四十八年(1959)三月十一

Page 21: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41

《第七篇-醫學篇》

日,因腦溢血症病逝,享年五十六歲。妻林秀巒系出名門,賢慧明理,相夫

教子。婚後育二子四女,均各有所成。(參考:邱麟翔,〈嘉義其人其事

錄〉,《嘉義文獻》第22期)

十六、黃啟南(1904-1975)

  黃啟南,嘉義縣朴子市人,日本明治三十七年(1904)生。自幼父親去

世,由兄長黃長文撫育成人。大正十四年(1925),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

校畢業。昭和元年(1926),奉派擔任臺南州東石郡布袋庄(今嘉義縣布袋

鎮)前東港公醫。昭和二年(1927)七月返鄉,在朴子街五甲(開元路)開

業行醫,以「回生醫院」為名,懸壺濟世,歷時二十年。啟南因身體不適,

故在家靜養不外診,每日以漢學、詩學、南管樂為娛。在此期間,因關心地

方,頗致力於公營金融事業,曾任朴子信用組合監事、理事、組合長,並任

朴子建築信用購買利用組合理事,以及朴子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理事、組

合長等職,對於地方產業金融界頗有貢獻。二次大戰後期,奉命設立朴子街

農業會,兼任副會長,並受朴子街長邀聘,擔任朴子街方面委員;繼而膺選

朴子街協議會員、臺南州會議員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灣光復後,以地方宿儒身份,頗得鄉黨所敬仰

尊崇。啟南賦性和藹可親、待人親切,以「恕」傳家,期勉全家族應遵守寬

恕、忠厚、和藹為本。曾膺選「幸福家庭」、「模範家庭」,為鄉里之楷

模。民國六十四年(1975)十月逝世,享壽七十一歲。其逝世後,後裔曾成

立「黃啟南先生紀念醫院」;更於民國七十六年(1987)捐貲,在朴子市中

正公園內興建一座古色古香涼亭—「啟南紀念亭」。育有四男三女,皆為醫

師,一門三代有十九位醫師懸壺濟世,堪謂杏林世家。胞弟黃老達醫師,

曾膺選嘉義縣議員、議長及嘉義縣長。(參考:邱德懷,〈嘉義家鄉人物

談〉,《嘉義文獻》第25期;朴子市戶政事務所戶籍資料)

十七、吳耀明(1904-1987)

  吳耀明,嘉義縣朴子市人,日本明治三十七年(1904)十二月生。父親

吳清朝曾遠赴臺南府城,在基督教新樓病院專研醫術;業成歸返鄉里執壺濟

世,專治婦產科。耀明排行第三,自幼聰穎超群,東石公學校畢業後,赴

Page 22: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42

《人物志》

臺南就讀長榮中學。中學畢業後,負笈東瀛,進入日本大學深造,習齒科醫

術。學業完成後返臺,即於故里大街即一甲街,開業「吳齒科」,懸壺濟

世,先後歷五十六年之久;以醫事獻其身,醫德良仁,聲名遠播。

  耀明除執業問診外,閒暇時間則獻身公益事業,歷任嘉義縣齒科工會理

事長、朴子鎮民代表會主席、朴子國小家長會長、東石中學家長會長、朴子

棒球隊會長等。尤其愛好棒球運動,日治時期曾為東石郡棒球名裁判員。

臺灣光復後,曾隨朴子棒球隊遠征美國。耀明一生篤信耶穌基督博愛精神,

虔誠奉獻心力,曾任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和朴子教會長老等重要職責。民

國七十六年(1985)元月因病逝世,享壽八十三歲。妻陳勸,曾任台灣帝國

大學附屬病院(今台大醫院)護士、助產士,與耀明結婚後辭職。育三男三

女,皆各有所成。(參考:邱永清,〈朴子鄉土人物小傳〉,《嘉義文獻》

28)

十八、張進通(1908-1984)

  張進通,嘉義縣溪口鄉人,祖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日本明治四十一

年(1908)出生。自幼聰慧好學,溪口公學校(今溪口國民小學)畢業後,考入

臺南州立第二中學(今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前身)就讀。讀畢第四年級課程

時,因成績優異,跳級保送進入臺北高等學校理科就讀,成為該校第二屆畢

業生。畢業後負笈東瀛,入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就讀,昭和八年(1933)

畢業,獲醫學士。同年,與臺南名媛許世賢結婚,此後夫妻鶼鰈情深,相互

扶持半世紀。醫學部畢業後,進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附設醫院,擔任小野

寺第三內科助手,專攻內科醫學,苦讀鑽研,學有所成,乃於昭和十三年

(1938)獲得九州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翌年,其妻許世賢亦獲同校醫學博

士學位,夫妻同榜,一時傳為佳話。隨後,至東北滿洲國,入南滿鐵道株式

會社鐵道醫院,任內科部部長。

  昭和十六年(1941),與妻相偕返臺,於嘉義市開設「順天堂醫院」,夫

妻兩人同時執業行醫,懸壺濟世,一時稱奇。其醫術精湛高明,尤其最擅長

肝膽結石、腎結石之治療,濟人無數;同時樂善好施,對貧民非但免費施

醫給藥,甚至時有提供營養費用並給付病患返家車資之舉,深獲民眾感念。

此外,又為無法親至醫院看診的病患,提供到宅「往診」的服務,曾不辭勞

Page 23: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43

《第七篇-醫學篇》

苦,有遠至斗六、林內及雲林沿海一帶者。民國四十八年(1959),雲嘉地區

發生「八七水災」,災後疫病肆虐,順天堂醫院特別舉辦義診一個月,凡前

往求診看病的患者完全免費,此種義舉尤令民眾感激不已。

  進通平日除問診救病外,亦頗熱心公益,時思回饋社會,乃於民國

四十四年(1955)籌設嘉義扶輪社,並擔任創社會長。嗣後,又擔任嘉義西南

區總監、代表等職。此外,因其在醫界及社會有崇高之聲望,先後出任嘉義

縣醫師公會第一、第四兩屆理事長,嘉義縣醫療物品合作社第一屆理事主

席,中國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嘉義縣支會會長等職。此外,亦頗熱心於宗

親活動,曾任嘉義市廣東宗親會第一任會長。民國四十七年(1958),成立

嘉義縣張廖簡姓宗親會,獲推舉擔任理事長,並連任五屆。民國五十九年

(1970),出資捐造張廖簡大宗祠一座,成為宗族祭祖尊親之場所。

  進通習醫學,懷濟世之念,行醫半世紀,嘉惠患者無數。秉性謙順自

恭,律已甚嚴,喜恬靜,惟急公好義不落人後。其後,妻徐世賢投身政壇,

始終支持鼓勵,並舉家產資助公務及其他支出,使世賢得以清廉自持,無後

顧之憂。而多年診治之病患,感其恩德,亦自發投入為世賢助選,使世賢得

以無黨籍政治人物屹立嘉義政壇數十年,嘉義市迄今號稱「民主聖地」,進

通之貢獻亦有功。民國七十三年(1984),因病逝世,享壽七十七歲。女文

英、博雅等,克紹箕裘,攻讀醫學有成;後並相繼承襲母志,投身政界,先

後擔任嘉義市長、立法委員、考試院副院長等職,光大門庭。(參考:〈許

世賢女士事蹟〉;張進通、許世賢文教基金會編,《許世賢博士紀念集》;

賴彰能編纂,《嘉義市志‧卷七‧人物志》)

十九、林玉錡(1908-1996)

林玉錡,嘉義縣新港鄉人,日本明治四十一年(1908)二月十一日生。

祖父林添盛昆仲三人自臺中月眉至新港發展,以扛轎及賣肉圓為生。林添盛

於四十九歲去世後,其妻洪伴向人借錢購穀,開始經營米糧生意,妯娌負

責搗米,由小叔在外銷售。經多年努力經營,林家家境逐漸致富,遂於大正

年間(1912-1925)陸續購地近百甲,而成新港地區的大地主。緣此,玉錡

父林春旺感念父親昔日之辛勞,雖家境改善仍誓不坐轎,並垂為林家子弟之

庭訓。玉錡幼秉庭訓,雖富而不驕人,此亦奠定其日後以醫術服務鄉里之初

Page 24: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44

《人物志》

衷。

  玉錡自幼聰穎好學,在家鄉完成小學、中學教育後,負笈東瀛,考入日

本東京醫學專門學校就讀。日本昭和十年(1935)東京醫專畢業後,玉錡即

返回故里,於新港街上開設「濟生醫院」,開始懸壺濟世。當時一般民眾

生活艱辛,窮困人家看病問診時,往往因付不出醫藥費而拖欠;玉錡生性樂

善好施,對貧民往往減少診療費,有時甚至免費施醫給藥,深獲民眾感念。

曾擔任嘉義縣醫師公會第六屆、第七屆監事。民國八十五年(1996)十二月

二十一日逝世,享壽八十八歲。(參考:顏新珠編著,《打開新港人的相

簿》;新港鄉戶政事務所戶籍資料)

二十、許葉明星(1910-1963)

  許葉明星,嘉義縣民雄鄉人,日本明治四十三年(1910)生。出身糕餅

業的家庭。許氏祖先許子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自福建漳州府南靖縣

馬坪保竹員坑,渡海來臺,落籍諸羅縣打貓庄東勢湖(今嘉義縣民雄鄉東湖

村),以開墾荒地務農為業。迄第四世兒子,婚後不久病逝,乃由媳婦招葉

姓男子入贅許家,衍生到許葉明星時為第十世,這是複姓「許葉」的由來,

為提醒後代,祖先是「許皮葉骨」,以示不忘根源。等到他祖父許葉茂松移

居打貓街上,在市場前改行設立振香餅舖,專制喜慶大餅及敬拜用的糕餅。

父親許紅毛和母親周帖,繼承父親製餅行業,家道逐漸興盛。

  許葉明星天性聰敏過人,勤奮好學,就讀民雄公學校時,學業優異,放

學後又幫忙家中製餅工作,十分勤勞。公學校畢業後,因成績優秀,日籍老

師推薦轉入專供日人子弟就讀的斗六小學高等科。嗣後進入嘉義中學第一屆

就讀,畢業後又順利考上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即臺北醫專,今國立臺

灣大學醫學院前身)就學。

  許葉醫師忠厚耿直,勤奮好學,終能由製餅師而成為醫師。在臺北醫專

就讀期間,學醫之餘,對詩文、政治等書籍,亦涉獵甚深,尤其對於孫中山

的思想甚為讚賞,也立下後來從事民主政治的基礎。課餘愛好運動,入選醫

專乒乓球隊,遠征日本,屢獲佳績。

  臺北醫專畢業學成後,許葉明星醫師在臺北赤十字醫院(即今署立臺北

Page 25: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45

《第七篇-醫學篇》

醫院)研究眼科。婚後則返回民雄開設「明星醫院」,由於醫術高明,又兼

具醫德,對砂眼、白內障和瘧疾病患,無不藥到病除,救人無數,贏得地方

人士的敬重和讚揚。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灣光復後,許葉明星獲選擔任

第一屆臺南州議員,在任期間服務桑梓,為民喉舌,積極爭取地方福利。民

國四十年(1951)第一屆嘉義縣長選舉,應黨外候選人李茂松邀請助選,擔

任民雄地區競選總幹事;選舉期間雖受到相關情治單位的干擾,但卻依然奮

鬥不懈,可謂為臺灣民主運動的先驅。民國五十二年(1963)因病逝世,享

年五十三歲。

  許葉明星娶妻斗南名門劉大典,夫妻感情深厚,育有五子一女,皆卓然

有成。(參考:洪嘉惠主編,《民雄先賢小傳》)

二十一、蔡喬松(1912-1991)

  蔡喬松,嘉義縣民雄鄉人,日本大正元年(1912)十二月十五日生。父

蔡麟,原為虎尾寮人,白手起家,經營「和興號」商行致富,由雜貨店擴大

為大商業連合經營,包括土壟間仔、百貨布行等;娶妻李純,共育有七子

四女。喬松排行居四,自幼聰慧好學。昭和元年(1926)畢業於民雄公學校

(今民雄國小前身),同屆(光復前第廿二屆)同學有謝萬水、何尚延、何

登元、蔡卦、簡通賢等諸鄉紳。嗣後,續考入嘉義中學校就讀,在校成績優

異。畢業後,負笈東瀛,入日本岩手醫學專門學校求學。醫專畢業後,先於

日本行醫,再返國服務。

  喬松返國之初,曾在民雄名醫王傳宗「恩寵醫院」服務。及至昭和十七

年(1942),傳宗轉至嘉義市行醫後,喬松則接手傳宗所遺留醫院設備及業

務。後自行創立「修德醫院」,其綜合專長有:小兒科、外科、眼科等,為

民雄地區民眾開展醫療服務。

  民雄地方派系,最初係淵源於第一屆鄉長何甘棠創始「何派」,結合劉

存養(第三屆鄉長)為「劉何派」。及至第五屆鄉長許水閣時,適值民雄鄉

農會改選,水閣與喬松合作,推喬松弟媳蔡陳翠蓮縣議員出馬競選,並順利

當選總幹事;此役喬松運籌帷幄,鄉長許派從此更名「許蔡派」,喬松乃為

民雄蔡許派掌門人,與劉何派分庭抗禮。雖然二派競爭激烈,但彼此地域觀

Page 26: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46

《人物志》

念很強,常一致團結對外,遂能帶動民雄地方發展。

  平時喜作登山活動,常帶領民雄同好,四處登山休閒,亦喜出國旅行。

閒暇時手不釋卷,鑽研醫學書籍,力求進步。其個性溫厚,慈悲為懷,遇有

窮困患者,一律免費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飛機轟炸頻繁,民眾

頗有傷亡;喬松提供自己醫院設備,讓鄉內醫師得以聚集會診,講求醫療效

率,救人無數,實乃其「救人救世」、「醫道人道」生活觀念的最好實踐。

民國八十年(1991)一月一日,因病逝世,享壽七十九歲。妻周明桂,嘉義

市人,婚後育有四女一男。(參考:洪嘉惠主編,《民雄鄉賢小傳》)

二十二、許麗水(1918-1984)

  許麗水,嘉義縣東石鄉人,日本大正七年(1918)七月二十七日生。父

許厝,曾任臺灣光復初期東石鄉長;母蔡氏。弱冠聰穎過人,朴子公學校

(今朴子國小)卒業。其後考進臺南長榮中學就讀,中途轉學於日本,就讀

錦城中學校。昭和十九年(1944),東京醫科大學畢業,奉命擔任東京遞信病

院外科醫師。由於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戰爭激烈,盟軍已迫近日本國

土,奉命疏散至青森農會醫院勤務。

  民國三十四年(1945)日本敗戰、臺灣光復後,自日歸臺。三十五年

(1946)七月,在朴子鎮山通路,創辦「高陽醫院」,懸壺濟世,並娶朴子聞

人黃媽典之女喜燕。民國四十年(1951)七月起,先後出任臺北結核病防治院

住院醫師,繼任總醫師,以迄主治醫師等職。民國四十八年(1949)八月,

調任嘉義結核病防治院預防科主任,繼任代院長。民國五十二年(1963)四

月,由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資助,派往新加坡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深造,研習公共衛生政策。隨後,以半年時間遊歷東南亞及日本,與各國醫

療衛生專家研討防癆相關業務。民國六十二年(1973)十一月,升任嘉義結核

病防治院院長,並一直任職至七十三年(1984)逝世為止,長達十年餘,對嘉

義地區結核病防治貢獻良多。

  麗水秉性忠純,淡泊名利,始終堅持醫師職責,投身結核病防治工作

三十餘年,廉正自持、嚴明治事,對嘉義地區結核病防治工作居功厥偉。此

段期間,歷任中華民國防癆協會嘉義縣總幹事、嘉義縣衛生局醫事審議會委

Page 27: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47

《第七篇-醫學篇》

員、中華民國防癆協會嘉義市分會第一屆理事、嘉義監獄衛生指導委員會

員。民國七十三年(1984)三月九日,因肝癌不治去世,享年六十六歲。(參

考:邱麟翔,〈嘉義其人其事錄〉,《嘉義文獻》22)

二十三、黃清木(1918-1988)

  黃清木,嘉義縣朴子市人,日本大正七年(1918)九月生。自小生長於

書香世家,祖父黃敬、父黃金益,均有岐黃之術,世代以懸壺濟世為業,仁

心仁術,活人無數。清木幼而聰敏、勤學奮勉;朴子公學校(今朴子國小)

卒業後,東渡日本深造於醫學校。

  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自日本歸

臺。初任嘉義榮民醫院外科醫師。民國三十九年(1950),受聘朴子鎮衛生所

主任醫師,以迄民國四十五年(1956)辭職。此後乃自設「清木外科診所」,

懸壺濟世;並兼國泰、南山保險公司、朴子鎮農會、朴子鎮教育會、易昌食

品公司等機構特約醫師。在此期間,曾於民國四十二年(1953),代表雲嘉南

七縣市醫師,赴國防前線從事醫療服務工作,不畏烽煙、不辭勞碌遍及金門

大小島嶼,醫術精湛、深獲前線軍民好評。清木秉性豁然,為人純樸厚德,

有樂山樂水之襟懷。晚年歲月,頗以周遊各國為娛。民國七十四年(1985),

旅遊紐澳時,於紐西蘭威靈頓登維多利亞山,不幸中風,返臺前後均積極醫

療。至民國七十七年(1988)二月病逝,享壽七十歲。

  妻吳彩雲,東京藥學專科學校卒業。歷任藥師、中學教師、女子分部主

任,以至朴子國民中學校長,莘莘學子、作育英才。亦應選數屆嘉義縣議

員,為縣政建樹良多。晚年,出任台灣省婦女會理事長及國民大會代表兼主

席團主席;堪為巾幗英雄,鄉黨稱頌。(參考:邱奕松,《朴子市志》;邱

德懷,〈嘉義家鄉人物談〉,《嘉義文獻》25)

二十四、賴文雄(1920-1989)

  賴文雄,嘉義縣民雄鄉人,日本大正九年(1920)出生。父親賴仁居,係

地方著名士紳,曾擔任民雄助役,民雄農會總幹事、嘉義縣議會第一屆縣議

員,在地方上素孚眾望。母親楊金枝,賢慧溫婉,教子有方,使文雄在良好

的環境下,有優越的表現。

Page 28: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48

《人物志》

  文雄天資聰敏,好學上進,成績表現優異。民雄公學校(今民雄國民小

學)畢業後,考進嘉義中學校就讀。十九歲畢業,遠渡東瀛,順利進入日本

大阪醫學院,攻讀醫學。畢業後留在母校醫院服務,一直到民國三十四年

(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光復,始返回家鄉民雄掛牌行醫。

  文雄生性溫和仁慈,醫術高明,醫德良好,贏得鄉里的讚揚和敬重。醫

術方面長於小兒科及內科,看診時非常仔細,與病患交談輕聲細語,不厭其

煩的回答問題,可謂「視病如親」,和藹親切。但若為了病情需要,他又婉

言勸告病患戒除菸酒、檳榔,活人無數。

  文雄行醫不論貧富,一視同仁,醫術而兼醫德,診察精確,用藥適當,

而且取費低廉,對貧寒病患更是免費施藥,受惠之人甚眾,一直到現在還時

常聽人提起,當年受惠之情形,心中無限的感激。因此,也贏得鄉里的讚揚

和敬重。文雄淡泊名利,生活簡單,個性豪爽,最喜歡看布袋戲,經常可以

在「民雄戲院」發現他陶醉在掌中人物。平日閒暇時,喜歡啜飲幾杯啤酒以

消暑自娛;又喜歡結交朋友,不論士紳名豪,抑或是販夫走卒,皆樂於與其

交往。與民雄鄉紳何甘棠、何武照等人,經常驅車出遊,陶冶在大自然中。

民國七十八年(1989)十一月九日辭世,享年六十九歲。妻劉翠玉,育有三

子一女,皆有傑出表現。(參考:洪嘉惠主編,《民雄先賢小傳》

二十五、蘇逢炳(生卒年不詳)

  蘇逢炳,嘉義縣東石鄉人。自小聰慧好學,成績優異。日治時期自臺灣

總督府臺北醫學校畢業後,首先奉派至臺南醫院服務。嗣後,於布袋嘴(今

嘉義縣布袋鎮)開業行醫,懸壺濟世。此外,亦兼任嘉義醫院囑託(特約人

員,即兼任醫生)、臺灣公醫院拜命,並擔任其他檢疫委員、學校醫務囑託

及信用組合事務囑託等職務。其為人溫順,乃鄉里中有名望之人。(參考:

邱麟翔,〈嘉義縣鄉賢錄〉,《嘉義文獻》第14期)

Page 29: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49

《第七篇-醫學篇》

第二章 中醫

一、陳知(1893-1974)

  陳知,字慶元,嘉義市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五月十九日生。祖籍

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先祖渡海來臺,後定居於嘉義城。父親陳霖,精通中

國醫術,名聞遐邇,為嘉義城名中醫;母親游招娘。陳知自幼受父親教導,

耳濡目染,遂學得其父精湛醫術,奠定日後救人的基礎。陳知除幼受醫術薰

陶外,並精研漢學;及長,亦接受日本教育。嗣後,因娶民雄望族許仁和

之女許烏沙為妻,乃遷居民雄鄉中樂村八十九號,並擔任民雄保甲書記一職

(地點在今民雄派出所),陳知一人經常須負責全鄉戶籍業務。日治時期因

教育不普及,鄉民識字不多,嬰兒誕生時,甚多尚未命名;陳知熱心助人,

均代為取名,以順利申報戶籍。若有鄉民接獲書信,因不識字,亦多央求代

為解說,甚至更替其覆信。舉凡文書之類,陳知都樂於助人,下班後經常攜

帶一大堆公文及文書返家,工作至深夜不以為苦,任勞任怨,贏得鄉民的敬

重。

  由於家學淵源,陳知精通中醫之術,因此有人生病多前往求醫救助,他

也不吝所學免費開具藥方,囑其自行前往藥鋪抓藥,頗有療效。陳知身材頎

高,儀表堂堂,且個性溫雅,待人謙沖,與人交往友善。大正六年(1917)

劉廷輝、蔡麟、劉羅生等人,籌組「民雄信用組合」(民雄農會前身),也

邀其加入共襄盛舉。其父陳霖係嘉義城內名醫,貲財頗豐,因此陳知衣食不

虞匱乏,擔任公職能夠全神投入,服務鄉梓,又能以醫術濟人,退休後以書

法自娛,並投入大士爺廟義工的行列。而且生活儉樸,又購置十餘甲田產和

二間店舖,終能安享晚年,於民國六十三年(1974)十二月二十七日逝世,

享壽八十一歲。育有三子二女,均各有所成。(參考:洪嘉惠主編,《民雄

先賢小傳》)

Page 30: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50

《人物志》

第三章 傳統療法

一、何在其(1855-1931)

  何在其,字振文,鄉人尊稱為「阿祿舍」,嘉義縣民雄鄉人,清咸豐五

年(1855)十一月四日生。出身雙援何氏望族,世代務農。祖籍福建省漳州

府平和縣(現為雲霄縣)馬鋪鄉,開臺始祖何顯瑞(又名何猜)於清初渡海

來臺,定居打貓(今民雄鄉)雙援一帶,其後子孫復移居田中央。故時至今

日,民雄何氏子弟仍多世居田中央及雙援一帶。祖父何蕑明開始習武,創立

「舞鴻館」,精研跌打傷科醫術,並傳藝授徒,弟子遍及嘉雲一帶。父親何

聰敏,母親張妹。聰敏承繼家業,將「舞鴻館」名聲更加發揚光大。聰敏育

有三子,長子即為在其,承襲「舞鴻館」事業,深得其父武藝和傷科醫術精

隨;次子振猷,考取武舉人,名噪一時,道德文章深得鄉人敬重,其獨子何

茂取曾任嘉義縣長;三子紅毛,號振亨,另創「平和館」,開館授徒,遍及

各地。此三子不僅習得武術和傷科醫術,且文學造詣亦頗深厚,可謂文武雙

才。

  在其事親極孝,為人慷慨好客,頗有俠義之風。主持舞鴻館時,慕名前

來習武之人,絡繹不絕;舞鴻館在各地分館,曾高達百餘處,將祖傳武術及

傷科醫術,發揮到極致。當時大甲溪以南,黑白兩道一提到「阿祿舍」,

無不肅然起敬,即有再大的糾紛和宿怨,亦可片語化解,足見當日在其之威

望。素重弟子品德,一有乖劣行徑,立即逐出門外;其授徒向以嚴格出名,

為鄉里所敬重。而於跌打傷科醫術,更是名聞雲嘉沿海一帶,凡重病傷患就

診,無不藥到病除;至於貧苦病患,則免收藥費。平日熱心公益,對於地方

修橋造路,出錢出力,不遺餘力。遇有震災,即率同弟紅毛趕赴災區搶救,

並義診震災民眾,受惠災民不計其數,贏得鄉里的敬重。在其雖為習武之

人,但因少時亦曾接受私塾教育,熟讀四書五經,且對書法之道情有獨鍾,

寫得一手好字;由於雅好字畫,不惜重金收購珍品,每年皆換新懸掛。日本

昭和六年(1931)二月六日,因病辭世,享壽七十六歲。

Page 31: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51

《第七篇-醫學篇》

  娶妻林仙美,元配去世後,再續娶劉霞。育有四男三女,長子茂塊和

次子棟樑,均早逝。迄五十七歲始生三子男甘棠,當童年時,即親自授以

武藝,並教授三字經、論語、孟子等書,到了九歲就要他在旁,協助開立藥

方,嚴格調教下,終於造就何甘棠深厚的武藝和精湛的傷科醫術,在民雄開

設護生堂中醫診所,聞名全省。在政治上更擔任民雄鄉長、嘉義縣議員、省

議員等職。四子文思則留學日本,獲得法學士,又畢業於青島醫專,返鄉擔

任民雄衛生所主任和嘉義縣衛生局課長等職。(參考:洪嘉惠主編,《民雄

鄉賢小傳》)

二、何紅毛(1874-1958)

  何紅毛,號振享,人稱「紅毛師」,嘉義縣民雄鄉人,清同治十三年

(1874)生。出身雙援何氏望族,世代務農。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現為

雲霄縣),先祖於清初渡海來臺,定居打貓(今民雄鄉)雙援一帶,其後子

孫復移居田中央。祖父何蕑明開始習武,創立「舞鴻館」,精研跌打傷科醫

術,並傳藝授徒。父親何聰敏,母親何李梗;二兄則分為在其、振猷,後均

為打貓聞人。紅毛幼受私塾教育,勤習漢文外,少小即從福建少林寺俗家弟

子「胡詩師」,學習中國功夫,擅長太祖長拳及白鶴拳,並兼備短兵器,更

專心研究接骨整復等外傷處置醫術,其手法十分高明。紅毛聰明勤練,終

於習得一身絕技和醫術。及長,於農務之暇,乃創立「平和館」,開館授

徒,嘉雲地區慕名而來習武之人甚眾,可謂名聞遐邇,鄉人因尊稱為「紅毛

師」。其授徒要求嚴格,尤重品德,務必崇武尚德之人,始肯收為門徒;又

加之嚴管勤教,因此得出其門者,必有一身絕技與精湛醫術,故雲嘉一帶分

館曾高達八十餘所,足見其聲譽之隆,影響之大,受惠民眾之多。

  紅毛不但精通武術及醫術,又復熱心公益,濟世救人。在日治時代及光

復初期,民間醫療設施普遍不足,其一本懸壼濟世之精神,經常施藥義診,

同時對羸弱之人,授以強身護體的基本功夫。當時開闢道路及水利引渠,多

以人力為之,紅毛一方面提供傷藥助人舒暢氣脈;一方面自動參與監工,使

地方建設順利完成,贏得鄉里的敬佩和讚揚。日本昭和十年(1935)間,臺

中、豐原地區發生大地震,傷亡民眾甚多,當時地方醫療又甚缺乏。紅毛據

Page 32: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52

《人物志》

聞後,立刻率領徒弟數十人,兼程前往,在「屯子腳」義診半年有餘,受益

之人盈千,實乃大功德。民國四十七年(1958)因病逝世,享壽八十四歲。 

 何紅毛娶妻許錦,育有三子,均各有所成。(參考:洪嘉惠主編,《民雄

先賢小傳》、《民雄鄉賢小傳》)

Page 33: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53

《第八篇-女性篇》

第八篇 女性篇

Page 34: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54

《人物志》

一、陳韓氏(生年不詳-1891)

  陳韓氏,雲林縣斗南鎮人,清道光年間生。父韓遜讓儒生出身,以教讀

為業。自幼曾由父親教授《列女傳》,慕曹娥、夏侯令女之為人。二十歲

時,嫁給嘉義縣大莆林街(今大林鎮)陳學榮為妻。婚後才一年餘,夫學榮

病逝,悲慟不已,欲以身殉。時方有身孕,翁姑勸以嗣續為重,始節哀成

服,曲盡孝道。未幾,子一昌生,紡織之餘,訓以孝義,後一昌考上縣學生

員(秀才)。光緒十七年(1891)因病逝世,邑紳上其事於學撫部院,題奉旌

表。(參考:林信華總編纂,《大林鎮志稿》)

二、黃方氏(生卒年不詳)

  黃方氏,雲林縣斗南鎮人,清道光年間生。父方漢,業儒,母林氏。

幼年時以孝謹得父母歡心,於針織刺繡外,由父親教讀,兼習書史,粗知

大義。十八歲時,許配嘉義縣大莆林街(今大林鎮)黃玉輝為妻。黃家族大

枝繁,黃方氏善事翁姑,和睦妯娌。若遇戚屬有急需,則典當簪珥以應。

生獨子瑩而夫玉輝病逝,於是撫育獨子瑩長成,以復興家門。光緒十年

(1884),中法戰爭爆發,法軍侵擾、封鎖臺灣,鄉里有人擔心土匪藉機騷

動;黃瑩於是承母意,力勸紳董組訓團練,以保衛桑梓安寧。中法戰事平定

後,得朝廷獎以五品軍功,皆其母之教。年六十餘卒。(參考:林信華總編

纂,《大林鎮志稿》)

三、沈黃笑(1892-1970)

沈黃笑,嘉義縣朴子市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生。內厝望族出身,

渡臺祖黃變七世孫女。父黃光遠,前清秀才,育有一女一男,黃笑排行居

長。五歲父親過世,與慈母及幼弟相依為命。自小聰慧超群,頗獲族兄炳

焜、如臨關懷愛護。幼時曾為纏足之軀,後為入樸仔腳公學校(今樸子國民

小學前身)求學,始開放天足,以作為進學之模範。以優等成績自公學校本

科畢業,贏得小泉順校長賞識;於是特聘為樸仔腳公學校雇員,並推薦遠赴

臺北,深造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日本大正八年(1919)十月

底歸鄉,就任樸仔腳公學校教諭。大正十二年(1923)三月,轉任新成立的

朴子女子公學校訓導。該校自首屆至二十屆畢業女學生,皆曾受其善誘薰

Page 35: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55

《第八篇-女性篇》

陶,功在婦女教育,桃李滿園,以迄榮退。退休前夕,蒙日本宮內省賞勳局

敘勳八等瑞寶章,以表彰其功績。鄉黨皆尊稱「查某先生」(女教師),以

示敬仰。民國五十九年(1970)病逝,享壽七十八歲。

  夫沈覲標(另有傳),大槺榔人氏。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乙科出身,派

命出任蒜頭公學校(今蒜頭國民小學前身)訓導兼教頭。翌年,轉任樸仔腳

公學校訓導,任教八載。後辭職,繼承父親沈善夫遺業,從事農作。此外,

亦出任大槺榔四保保正兼街庄聯合會會長;旋歷任朴子街協議會員、信用組

合常務監事。育有三子一女,均卓然有成。(參考:邱奕松編著,《朴子懷

舊》;邱奕松編著,《朴子市志》)

四、何石葉(1896-1974)

  何石葉,又名「來姑」,嘉義縣民雄鄉人,日本明治二十九年(1896)

五月二十七日生。父親石蕉是江蘇著名的中醫,隻身渡海來臺,落腳在民雄

庄菁埔,娶當地女子何救為妻。石蕉以行醫為業,有一次前往北港應診,行

至北港溪,因大雨溪水湍急,被淹斃溪中。此時何救已有身孕,不久產下女

兒石葉。由於石蕉已逝,家境清寒,何救改嫁,祇得將石葉送給同村之人當

養女,度過困苦受虐的童年。後因養父自己生了男孩,恐財產被分,又將石

葉趕出家門。

  石葉孤苦貧寒,刻苦努力,十六歲嫁給菁埔人何瞰為妻,夫婦勤勞持

家,勉強維持溫飽。二十一歲時,曾被一塊牛肉嚥住斷氣,但數日後,竟

突然復活甦醒。經此生死浩劫,從此能通靈氣。苦練潛修後,不但能為人接

生、替小孩看病,還善於收驚等。當時菁埔村民眾,大半皆由其接生,舉

凡胎位不正的婦人,亦均能順利產下嬰兒。此外,小孩病痛或受到驚嚇,只

要找其收驚,無不安妥好睡。因此,屢屢由中午忙到深夜,並抱持服務之精

神,一概免收費用。村人感激其恩德,乃餽贈收驚用之碗米,並尊稱其為

「來姑」。

  石葉家學淵源,父親是著名中醫,外祖父何財能亦略通醫術。昔日嘉義

縣知縣單瑞龍母親背部長瘤,延醫治療,均不見效果;最後何財能以萬年藤

(又名「木通」)為藥引,以五色絲線穿針,刺過腫瘤,終將此怪病治好。

Page 36: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56

《人物志》

單知縣大喜,曾寫有「萬年藤繞恆春樹,五色絲垂如意珠」之對聯,贈送何

家。緣此,石葉亦能疏通醫裡,行醫助人。

  石葉一生命運坎坷,頗為傳奇,然其為人忠厚仁慈,以救人為本。雖

足纏小腳依然能幹粗活,且精於繡花裁衣;未讀書,然談吐十分文雅。除

以醫術濟世外,復熱心排解村民糾紛及困難。見有貧困之人,則施米救濟,

贏得村民敬愛,可以說是那個時代鄉下村莊的「守護者」。民國六十三年

(1974)十二月二十三日,因病辭世,享壽七十八歲。

  石葉卅二歲時喪夫,續又招贅簡清標,育有一男六女。(參考:洪嘉惠

主編,《民雄鄉賢小傳》)

五、莊格(1905-1990)

  莊格,法號永珠,嘉義縣朴子市人,日本明治三十七年(1905)生。父

玉成,為邑中宿儒。排行為家中長女,玉成對其寄望甚深。自幼賦性溫淑、

夙嫻內則;習閨門訓、四德七誡,無不通曉;稍長,工刺繡,有針神之譽;

鄉里欽仰為孝婦。晚年,膺舉模範婦女、模範母親、好人好事,堪垂邑中婦

女典範,鄉里各界對其皆頗欽仰。

  秉性敏慧超群,嘉義女子公學校畢業後,任職嘉義市勝田醫院護理。未

幾,考取公學校臨時教員,經嘉義廳講習會受訓結業,於大正九年(1920)

初,派任蒜頭公學校(今蒜頭國小前身)訓導心得(淮教員),係早期農村少

見「查某先生」(女教師)。大正十年(1921)夏季,調回朴子公學校(今

朴子國民小學前身)執教,掌理大正八年(1919)十月所成立的朴子幼稚

園,負責推展幼兒教育。大正十一年(1922)辭職,以華年十八,于歸朴子

街長(相當朴子市長)黃媽典,輔弼夫君,使其於政壇免後顧之憂,奠立朴

子街建設發展宏基,功不可沒。

  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灣光復,未幾,民國三十六年(1947)二月,因

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治臺失政,釀成二二八事變。事後國民政府派兵來臺鎮

壓,其夫媽典遇人陷害,竟蒙不白之冤慘死,莊格年僅四十二歲,竟成守

寡。受此打擊,遂看破紅塵,歸依佛門,在家修持;抱吾佛慈悲之心普渡眾

生,洗淨業障。晚年從事宗教活動及公益事業,不遺餘力;慷慨濟世,救荒

Page 37: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57

《第八篇-女性篇》

恤貧,頗以慈愛施人為懷。此外,自媽典死後,出任其所遺嘉義客運公司董

事兼朴子站長多年,對鄉里交通發展貢獻心力。民國七十九年(1990)三

月,以無恙善終,享壽八十五歲。李登輝總統特頒輓額「懿德長昭」,以示

哀悼。(參考:邱奕松編著,《朴子懷舊》;邱奕松編著,《朴子市志》)

六、陳王紅杏(1907-2000)

  陳王紅杏,鄉人尊稱之「杏姑」,嘉義縣民雄鄉人,日本昭和四十年

(1907)十一月二十五日生。父親王壁如,母親何玉。十九歲時,自臺北蓬

萊助產士講習所畢業後,即被派到民雄庄役場(今鄉公所)擔任助產士,開始

其接生之神聖工作。五年後,與朴子陳福瑞結為連理,婚後仍繼續執業接

生;迄八十餘歲時,始因年邁而結束接生工作。紅杏在民雄一帶可謂家喻戶

曉,在其五十餘載助產士生涯中,許多民眾都曾由其接生來到世間。嗣後,

被推選為民雄鄉婦女會理事長、調解委員、主任委員等職。因熱心服務、廣

結善緣,而被鼓勵參選民雄鄉鄉民代表,得到民眾熱烈支持,乃告順利當

選;其後更連任六屆鄉民代表,並曾擔任鄉代會副主席,成為民雄婦女界的

領袖人物。紅杏平時常保持樂觀、服務之心,雖屆高齡,仍精神奕奕,身體

健朗,未與社會脫節,並關心時事的脈動。民國八十九年(2000)五月十五

日逝世,享壽九十三歲。

  夫陳福瑞出身於朴子松梅村,明治三十七年(1904)四月二十六日生。父

親陳廷,母親陳翁痛。曾任鹿寮公學校及飛沙公學校教習,嗣後參加甲等刑

事考試及格,任職警官數十年。六十歲時,於民雄江厝店派出所主管一職榮

退。律己甚嚴,待人卻十分寬厚,工作熱心盡責,贏得許多民眾敬重。

  紅杏夫婦結褵七十載,相敬如賓,家居生活美滿。育有三子六女,各有

所成。(參考:洪嘉惠主編,《民雄鄉賢小傳》;民雄鄉戶政事務所戶籍資

料)

七、莊雅(1909-1998)

  莊雅,乳名無嫌,學名莊司雅子,嘉義縣朴子市人,日本明治四十一年

(1909)生。父玉成,家中排行四女,莊格妹。教育學者出身,曾任廣島大

學名譽教授。對西洋教育史及幼兒教育有殊多貢獻,業績卓著。尤其對福祿

Page 38: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58

《人物志》

培爾研究極為精深,堪稱日本學界代表;國際學術界亦肯定其業績與貢獻,

並給予極高評價。

  奈良女子高師畢業後歸臺,執教於臺南二高女,歷時三載。昭和十年

(1935),入廣島文理科大學深造,師事長田新博士,專攻教育學科。修畢

學士後,仍繼續五年研究生生涯,自副手、助手、講師,一路升至助教授。

昭和二十八年(1953)提出論文《福祿培爾研究》,由廣島文理科大學頒授

文學博士,轟動日本全國(此為日本最早的女性文科博士)。昭和二十九

年(1954),任新制廣島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西洋教育史講座主任。昭和

四十八年(1973),廣島大學榮退,應聘終身名譽教授。同年任聖和女子大

(聖和大學)教授。平成三年(1991)辭職,應聘客座教授。

  畢生重要學術研究作品,則有著作:《福祿培爾之教育學》、《福祿

培爾研究》(博士論文)、《幼兒教育學》、《福祿培爾》、《幼兒教育概

論》、《幼兒教育之原理與方法》、《福祿培爾「人間教育」入門》、《福

祿培爾之生涯與思想》、《幼兒教育之源流》、《親與子之平和教育》、

《幼兒教育之思想》、《學問之道草》、《福祿培爾教育學之旅》(電影)。

譯著:《郎格著作集》二卷、《母之歌與愛撫之歌》。共著:《日本之幼兒

教育》、《教育原理》。共譯:《人間之發達課題與教育》、《西洋教育

史》、《教育革命》、《庸.杜威》。監修:《福祿培爾全集》五卷。

  參與各種學會活動,歷任:日本保育學會副會長以迄會長、教育史學會

理事、日本杜威學會顧問、世界研究協議會(WCCI)日本委員會委員長、世

界聯邦廣島縣教育者協議會副會長、世界幼兒教育機構(OMEP)日本委員會

委員長以迄名譽會長、日本培斯塔洛齊‧福祿培爾學會會長、日本乳幼兒教

育學會會長。

  曾參加各種國際會議或視察,昭和二十七年(1952)秋,視察北美洲教

育。昭和三十六年(1961)秋,赴北歐、西歐、北美、東南亞等二十國開會

或視察。昭和三十八年(1963)冬,赴泰國會議。昭和四十年(1965)秋,

赴英、法、東西德會議或視察。昭和四十四年(1969)秋,赴英、法、波蘭

開會或視察;同年冬至翌年春,應聘北美洛勒愛蘭州立大學客座教授。昭

和四十六年(1971)冬,視察丹麥、瑞典、東西德、瑞士、義大利、法、英

Page 39: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59

《第八篇-女性篇》

各國幼兒教育。昭和四十九年(1974)秋,赴英、東西德、瑞士、羅馬尼亞

WCCI會議及視察;同年冬,赴印度WEF會議。昭和五十年(1975)春,視察

韓國教育。昭和五十一年(1976)秋,視察北美洲幼兒教育。昭和五十二

年(1977)秋,赴土耳其、西歐、蘇聯十國會議和視察。昭和五十六年

(1981)秋,視察蘇聯、波蘭、德、英各國教育。昭和五十八年(1983)

秋,赴加拿大、美國WCCI會議及視察。

  在其一生中,除了學術研究上卓有貢獻之外,在教育方面亦是功績卓

著。尤其在日本創設幼兒教育九十年及一百年紀念大會上,曾兩次獲得由

文部大臣頒獎表揚教育功勞者之榮耀。畢生獻身學術研究與教育工作兩大事

業,專心從事福祿培爾研究,暨推廣幼兒教育事業,確有卓著貢獻,宮內

省賞勳局特頒敘三等瑞寶章殊榮。其專心投入福祿培爾研究,在國際學術界

頗受肯定,成績卓著,頁獻匪淺;昭和四十九年(1974)九月,德國希拉大

學特頒希拉獎最高榮譽。日本平成十年(1998)病逝,享壽八十九歲。(參

考:邱奕松編著,《朴子懷舊》;邱奕松編著,《朴子市志》)

八、莊季春(1920-1993)

  莊季春,學名莊司春子,嘉義縣朴子市人,日本大正九年(1920)生。

父玉成,家中排行八女,莊格、莊雅妹,鄉人乃譽為「三莊女傑」。臺灣婦

女界資深藥師;經營仁德藥局,懸壺濟世,醫仁醫德。鑽研調製專治腹瀉仙

丹,救活多人,功不可沒。薪火承傳,子、媳、孫與孫女,均學醫;父玉成

亦專研岐黃之術,堪頌杏林世家。

  自幼聰敏過人,在小學高年級時,以四姊莊雅就任臺南二高女教諭機

會,轉學府城末廣公學校,每冠試輒冠儕輩,以優等成績卒業。考進臺南二

高女就讀,未幾,因四姊負笈東瀛深造廣島文理科大學,亦隨同赴日,轉學

廣島市立高等女學校。昭和十三年(1938),考進東京女子藥科大學深造;畢

業後,經國家考試及格,取得東京警察區藥劑師證書,入東京慶應大學醫院

任職。適逢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兩國開戰,有鑑於時局轉變戰爭激烈,加

上在臺年邁雙親無人侍奉;乃毅然於昭和十六年(1941)歸臺,任職嘉義醫院

藥師一年。為便利照顧雙親,遂於距鄉三公里處東石庄港墘部落,創立藥局

自行開業,調劑配藥,救人無數。

Page 40: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60

《人物志》

  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灣光復後,藥局自鄉下移往朴子市區,在二通

中正路營業,命名「仁德藥局」,執業歷半世紀,以中西合璧藥方,救人無

數。膺選資深四十五年藥師,出席日都東京召開首屆「亞洲藥學大會」。

在此期間,鑽研調劑專冶腹瀉仙丹—「滅痢寧」,曾治癒眾多病患,效能高

超,全島名揚。民國八十二年(1993)因病逝世,享壽七十三歲。

二十八歲于歸麻豆林家,夫永賜留學日本,歸臺後任職蒜頭糖廠;惟結

縭後仍居娘家雙親處,侍奉倆老以迄辭世。育有兩子一女,二子承傳岐黃之

術,濟世於仁。長子峻徹長崎醫科大學出身,係婦產科醫師;次子峻生中國

醫藥學院出身,為中醫師並曾兼嘉義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參考:邱奕松

編著,《朴子懷舊》;邱奕松編著,《朴子市志》)

九、蔡陳翠蓮(1921-1993)

  蔡陳翠蓮,嘉義縣六腳鄉人,日本大正十年(1921)六月十六日生。家

中世代務農。天資聰穎,雖自幼失怙,仍勤讀經書,年甫十八即畢業於嘉義

第一高女,因性喜醫藥學理,乃負笈東瀛,進入日本東京立藥科大學深造,

學業完成即入東京龜井藥廠從事藥理研究工作,對醫藥學研究頗有心得。

  昭和十八年(1943),有感於故鄉急需人才建設,乃束裝返臺,入蒜

頭糖廠任職。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灣光復後,於此年冬與留學東京日

本大學法律系畢業之民雄青年蔡春槐結為連理。婚後於民雄鄉開設「和興藥

局」,懸壺濟世,並相夫教子,伉儷情深,育有二男三女,均資美俊秀,各

有所成。

  民國五十五年(1966),翠蓮有鑑於政府正大力推行民主,地方百事

待興。是時,民眾民主意識有待提昇,為服務社會,乃暫將個人事業置諸

腦後,投身選舉,俾為民喉舌。初試啼聲即高票當選嘉義縣議員,正式踏入

政壇。在其任內,問政頗能針對時弊,建言得體,任勞任怨,為民奔走,

深獲民心。民國五十六年(1967),由於經常奔走各地,深入民間,有感於

基層農會具有對廣大農村多元化之服務功能,遂起而競選民雄鄉農會總幹事

職務,結果一舉而得,成為臺灣省首位女性農會總幹事。當時民雄鄉農會業

務不振,虧損累累,民雄農業條件雖好,農民亦勤儉有加,但市場不景氣,

Page 41: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61

《第八篇-女性篇》

農產銷售頗受影響。翠蓮臨危受命,奉獻心力,憑其不讓鬚眉的毅力與苦幹

精神,終於不負眾人所望,就職僅一年,已使當時瀕臨倒閉結束之民雄鄉農

會轉危為安,收支轉虧為盈,業務因而蒸蒸日上,拓展商機,一片美景。後

雖因法令限制,議員不得擔任總幹事,乃轉由夫婿蔡春槐繼任重責大任(第

七、八屆總幹事),然自此翠蓮在地方政壇已告大放異彩。

  民國五十七年(1968),又更上層樓,在強大之民意基礎支持下,晉身

臺灣省議會,順利當選第四屆省議員。嗣後政聲斐然,連續蟬連四屆省議會

議員,前後歷時十八載。在省議員生涯中,以其醫藥之專業知識與農會總

幹事之經歷,先後分別擔任農林及民政小組召集人,為地方百姓謀福不勝枚

舉,嘉惠農民尤為良多。同時又曾代表臺灣省議會前往美國阿肯色州與當時

州長,亦即曾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簽署互結為姊妹省,對我國實質之外交亦

著有貢獻。

  任職臺灣省議會議員期間,翠蓮於民國六十二年(1973)又獲推舉擔任

臺灣省藥師公會理事長,領導藥界人士長達八年,提振藥師地位,深獲推

崇。尤以民國六十三年(1974)在臺北盛大舉辦亞洲醫藥學會,增進亞洲地

區醫藥人士間之聯誼與合作,最為業界所稱頌。七十一年(1982),再任臺

灣省婦女會理事長,提升婦女同胞地位,發揮婦女力量,功不可沒。

  民國七十五年(1986)參加增額國民大會代表競選,再獲高票當選。翠

蓮一生歷經各種選舉,從未遭逢失敗,且均以高票當選,地方人士譽為嘉義

縣政壇之「奇女子」與「長青樹」,誠不為過。翠蓮之所以獲此美稱,乃堅

守其「腳踏實地、為民服務」之信念,以示參與各項選舉之中心主張。歷任

四屆省議員、一屆國大代表、民雄農會第六屆總幹事、臺灣省藥師公會理事

長、臺灣省婦女會理事長等要職,實乃嘉義政壇上之重量級人物。

  翠蓮身列議壇,為嘉義縣政壇林派一員猛將;然雖公務繁忙,猶能服

務公益團體,並熱心地方事務。如即曾積極爭取國立中正大學於嘉義民雄

設校,並出任中正大學籌備委員會主任之職。翠蓮平日熱心國事,南北奔波

從不以為苦,但因年事已高,體力已不如前。其後因參與國民大會修憲大

事,身心勞累過度,致罹腸癌,雖歷經名醫診治,仍不幸於民國八十二年

(1993)十二月五日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壽七十二歲。(參考:〈蔡

Page 42: Franz Burkhardt, SJ 1902 2002ºº物 … · 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九月九日發初願。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八歲的蒲敏道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河北省

262

《人物志》

陳翠蓮女士行述〉;洪嘉惠主編,《民雄先賢小傳》)

十、呂秀惠(1939-2004)

  呂秀惠,嘉義縣六腳鄉人,日本昭和十四年(1939)三月五日生。出身

政治世家,其父呂憲發曾任州議員、六腳鄉鄉長;母呂鍾葉曾連任五屆嘉義

縣議員。秀惠自幼聰慧,省立嘉義女子中學畢業後,進入實踐家專就讀。家

專畢業後,曾至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進修,並負笈美國加州大學,取得

公共行政及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初任嘉義女中教員,後歷任東海大學、嘉義

師專及大同商專副教授。

  秀惠因出身政治世家,素有聲望,在父母雙親長期薰陶下,亦走上從政

之路。民國五十八年(1969)三十一歲時,當選嘉義縣婦女會理事長,並連

任十二年之久。其後參選第六、七、八屆台灣省議會省議員選舉,皆獲高票

當選連任,為民喉舌再有一十二年。從政之餘,並出任臺灣銀行專任董事、

中華梅花藝文協會理事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及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婦女工

作會總幹事等職。

  民國八十六年(1997)二月二十七日,當選欣雲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董

事長,遂由政界轉戰商場。在任七年期間,始終夙夜思量公司前景,不敢稍

有懈怠,舉凡決策及投資均親力親為,全力以赴解決問題,以爭取公司最高

利益。自其接任董事長後,欣雲天然氣公司始轉虧為盈,年餘續增,對公司

卓有貢獻。惜因積勞成疾,於民國九十三年(2004)九月十七日因病逝世,

享年六十五歲。

  秀惠由前嘉義縣長林金生為媒,與嘉義政商名流蔡新茂三子嘉義名醫蔡

銘圭婚配。婚後育有一女,任教高雄醫學大學。(參考:〈呂秀惠女士事

略〉)